读书笔记----《心理抚养》(三)(李玫瑾)

读书摘要

◆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 每个年龄段的时期多与少意味着什么?时期多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变化多,变化多意味着可塑性强,而可塑性强意味着这是育人的最佳时期。

>> 依恋期主要发展情感、言语、社会性、认知方式、观念、性格、能力等,青春期则在自身能力往纵深发展和横向扩展的同时,更多地追求自我发展,包括自我独立意识、性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同一性等,还有向群性和结交密友,最后追求自我实现。

◆ 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

>> 养育者“不急”是唯一的破解之道。

>> 和善而坚定”的原则,更要有“船急不可猛掉头”的意识。

>若与孩子发生冲突,父母切记只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用要求、命令、强制等方式,那样会激发孩子的青春冲动。(孩子做得不对,说又不听,就会想命令或急于改变,结果越说越不听,对抗和冲动接踵而至。适时停止改变对方,真的很难!冷静,冷静太考验家长的脾气,耐性,主要是智慧了!)

◆ 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

>> 父母应该学会在子女成年后及时放手。放飞,是让孩子过他们想要的生活,做他们自己。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但父母不能因此把孩子困在自己的人生意志范围内。如果父母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心理也是不成熟的,还会造就很多家庭矛盾和亲情冲突,甚至酿成严重的悲剧。

>> 美国孩子一旦读大学,虽然可以从父母那里拿到学费,但不能白拿。比如,家里的房子一年一度要粉刷外墙,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他们要去干。他们还要定期(一般是每个月一次)修剪草坪,清理庭院里的杂草。也就是说,他们从父母那里拿到的是劳务费。

>> 青年初期是人生风险最大的时期。

>> 人过了25岁以后,就进入青年后期,约有10年光景。

>> 这是痛并快乐着的10年。

◆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 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无能无助时,他不仅要依赖别人提供物质满足,同样需要心理满足,那就是让他看到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抚养人就是他的心理营养的来源

◆ 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

>> 我通过查阅大量的材料,包括访谈犯罪人、调查犯罪行为与成长背景的关系时发现,呈现变态犯罪的人在被抚养时期往往有孤独成长的经历。

>> 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 80年代开始,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问题是这一现象持续至今,甚至越来越严重。

>> 人性话题,那时的人性至少在亲人(父母、幼子)面前还能保持正常。

>> 父母是不会随便离开家的,不会轻易地离开孩子。对孩子来说,有爸爸妈妈在,这个家就有屋顶,就能为他遮风挡雨,让他睡安稳觉。日子再苦,只要爸爸妈妈在家,就有自然情意的家。在这种背景下,父母打孩子再凶,也没见孩子砍杀父母的。

>> 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

◆ 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

>>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只有奶水没有爱的人类幼子绝对活不好。这个结论推翻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育儿观。华生认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于对食物的需求,只要满足了他们的食物需求,也就间接地满足了他们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食物就行了,不要和孩子过分亲密,少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轻易满足孩子要求抱抱的要求,即使孩子哭泣也不能心软,以免养成依赖母亲的习惯,最后难以独立成才。

>> 华生拿自己的三个孩子做实验,结果:三个孩子在成年初期都开始出现心理疾病。长子得了严重恶抑郁症,30岁自杀,次女多次自杀未果,生下的孩子也有严重的抑郁。小儿子四处流浪,靠他人接济过日子。他的长子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是冰冷的机械,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这或许是我人生痛苦的源头。我的父亲在教育中剥夺了我和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础,或许他自己也没意识到。”

华生的育儿悲剧说明,戒断母爱的后果很悲惨。

>> 人类的养育有自然之道,不可以走捷径或旁门左道。

>> 母爱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的天性与天职。对人类而言,一对一、有情感、能够建立依恋情感关系的心理抚养不可戒断,亦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

◆ 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 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会懂得爱别人?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会拥有阳光健康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人,怎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他人?

◆ 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

>> 多血质的人神经反应较快,表现灵活,显得机智或机敏;胆汁质的人则神经反应较强烈,表现直率,不会拐弯;黏液质的人神经稳定度高,心理活动往往不显现于外,有较强的自制力;抑郁质的人神经敏感,内心体验更为丰富。

>现在我们就可以知道,有这种脾气的人往往在生命之初、在最无助的时候没有得到抚养人温柔及时的照应。他的吼叫可能是早年内脏感受痛苦时哭喊的再现;他摔东西的动作与他曾经仰面朝上、不能自我解除痛苦、只能用四肢挥动来表达愤怒有关。(女儿性情好,温柔是否跟我对她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开心愉快的相处有关?)

◆ 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

>> 人的脾气与初生前三年的照顾程度密切相关。(我婆婆在养他的儿子时,总是以干活为主,因为公公经常不在家,没人依靠。孩子哭就哭吧。老公粗鲁,脾气暴躁,不善沟通。)

>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有些人,虽然心眼挺好的,可是暴脾气一来,惹了麻烦,后悔都来不及。

>> 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今天每个家庭的养育是否到位,可以决定十多年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国民教养水准。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型的养育方式,要养性情平和的人,而不要养太多那种“哭着长劲”的暴脾气的人。

感知感悟

1,我想,读书的一大好处是:通过专家的分享,能预知很多事情的发展方向。针对自己的情况,汲取有益的知识和智慧,用于实践,从而防患于未然。

孩子的依恋期是家长养育的最佳时期。可以通过语言沟通,亲密接触,听故事儿歌,教给孩子使用语言,增强语言能力。如:如何与小朋友交流沟通,一起玩耍;如何对家人表达爱意;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表达心中所想等。语言能力强的孩子学习生活能力不会差。

2.李老师认为,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需要汲取抚养人尤其是母亲的心理营养。否则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或导致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华生的育儿悲剧败,真真切切地警示着所有家庭: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既然生了孩子,就有用伟大的母爱去滋养他们,无论什么情况!

3.美国孩子一旦读大学,虽然可以从父母那里拿到学费,但不能白拿。比如,家里的房子一年一度要粉刷外墙,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他们要去干。他们还要定期(一般是每个月一次)修剪草坪,清理庭院里的杂草。也就是说,他们从父母那里拿到的是劳务费。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广州的家庭,夫妻是工薪族,孩子毕业的是名牌大学,却不思上进,不努力找工作养活自己,还要继续啃父母。实在不应该。这个方法很好,值得借鉴。

4. 人的脾气与初生前三年的照顾程度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颠覆了我的认知。曾以为孩子哭着叫抱抱,是闹人,无需理会,哭就哭吧,就当练练肺活量。这是粗放型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平和性格脾气的养成不好。 心理抚养既需要知识,还需要眼光。育人先育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心理抚养》(三)(李玫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