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场

六月初,地里的麦子熟了。

小时候还没有什么联合收割机,麦子从收割,脱粒,晾晒,全部要靠人工。我们管这个叫打麦场。

打麦场需要场地,所以提前要将地头上的麦子收割掉,整理出一块几十平米的地来,然后将地翻一遍,用水洇湿,再用碌碡(音碌轴,是一种石头制作的农具,中间有轴,外面有木框,可以拴上绳子拽着平整土地,也可以碾粮食)将地压得平整坚硬,大太阳暴晒几天后,地面就变得很结实了。

场地有了,接下来就是割麦子。每个人腰上系上一捆麻绳,提前取出一根伸展开铺在麦茬上,然后割一把就放在上面,直到可以捆成一个包裹。包裹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容易散,不好搬运,太小了,浪费麻绳。也有不用麻绳的,比如我妈,她技术比较高,直接两把青麦子系在一起当绳子,捆的时候拧几下,然后将塞进包裹里,又结实又好拆,比较实用。

将捆好的麦子拉到地头上垛成小山的形状,一是这样比较节省空间,二是因为脱粒机的入口比较高,这样脱粒的时候比较节省时间。

脱粒机那时候也是比较贵重的机械了,一般都是外乡人拉过来出租给村里,因为麦收时间就半个月左右,为了效益最大化,基本是人休机不休。所以脱粒的时间是按照你约到的使用时间,可能是白天,也可能是晚上。脱粒时需要的人手比较多,比如站在麦子垛上往机器里送麦子的最少就得两个人,还得有一个人负责拆麦捆,此外还有挑麦穰的,端麦粒的等等,所以一般都是几家人约在一个时间脱粒,你帮我我帮你。

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麦子脱粒我和我弟都要力所能及地帮忙。可是脱粒是打麦场里灰尘最多的环节,空气中会一直漂浮着被机器打碎的麦芒,粘在身上会发痒,吸到嘴里会呛得人嗓子疼。所以要是白天我弟早不知道跑哪里去玩了,晚上他会抱一堆柔软的麦穰,躺在上面睡觉。他总是知道怎样最舒服。

脱粒机虽然好用,但也会有一些麦穗脱粒不彻底,所以要挑选出来用碌碡(轴)碾压,然后找个有风的天去扬场。具体就是将混合着麦芒和麦穗皮的麦子收到簸箕里,逆着风扬到半空,麦粒重被吹到一边,而杂质因为轻就被风吹跑了。

完全脱好粒的麦子要摊在场地里晾晒,每隔半小时一个小时的就得翻一遍,翻的工具是耙子,但我们更喜欢用脚丫子,热乎乎的麦子在脚面上划过,非常舒服。当然我们喜欢摊麦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会得到吃雪糕的奖励。

每年打麦场的时候是卖雪糕的小贩生意最好的时候,一辆自行车,一个冰糕箱子,行走在田间地头,给无数和我一样的孩子带来夏季的一抹凉爽。

翻一遍麦子,吃一支雪糕,在麦穰草垛上挖一个洞,睡上一觉,是我们对儿时夏天最美好的回忆。

后来大型机械开始代替人工,麦子直接在地里就完成脱粒了,打麦场的活动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后来,年轻人都去工厂上班了,家里条件好起来,老人们就不再种地了,地都包给蔬菜合作社,每年拿固定的佣金。再也看不到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了。

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打麦场的场景吗?快来留言告诉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