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 | 【讲座笔记】陈来:王阳明晚年思想

阳明先生思想成型过程

30岁, 绍兴阳明洞 结庐修道。

37岁, 龙场悟道。

40岁左右 ,两京论道“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格物穷理:格物的物不在外物上,在自己的内心);提出 反对朱子对 《大学》 的新本,主张《 大学》 古本。 

49-50岁,江西倡道——确定主旨:“致良知”(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晚年越城(绍兴)明道(六年时间),用万物一体的感受,来感知良知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晚年,对良知的界定更加具体,对良知本身的定位产生变化——万物一体;“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以“万物同体”为晚年讲学重点;通过《答顾春桥书》讲到万物一体才是本心,用万物一体对良知进行界定;此时站在一体同物,或一体之仁的思想,联系万物一体思想讲良知,痛天地万物之痛,“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即良知,因而万物一体指向“亲民、爱民、救民”。

晚年思想的实践意义

阳明赴江西前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内圣,晚年由于万物一体的思想,使得思想体系面向宇宙,面向人类。这就突破了朱熹的心学只关注自我意识对单向度体系,走向自我和宇宙的统一,哲学境界的提高。另一方面,万物一体包含了人和宇宙的一体性,提高原来的境界,突破自我中心,因而更多地强调万物一体落实在社会实践。

阳明学的重点,并不仅仅强调万物一体作为个人精神境界的意义,更关注社会实践的意义。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并不只是境界的追求,而是强调外界的亲民实践。晚年思想与阳明学中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过分内在化、专一注重内在功夫的思想相比,达到了平和,实现内外合一,内圣外王,是对已有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阳明中年讲内圣,晚年注重内圣外王,更注重亲民实践,注重社会关怀,成为一种社会思想,所有的变化显示出万物一体思想,确实成为晚年良知说的重要内容。

到此,阳明学到了自身哲学的终点:自我和宇宙的合二为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阳明心学 | 【讲座笔记】陈来:王阳明晚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