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坚守的道统就是儒家了,传承了几千年, 中间的传承人都有很多个,在曾经唐朝的散文家韩愈说过在孟子之后再也没有传人了,其实这也是真的到后代就已经变味了,而孟子你是真的传人。

      孟子他的道和以前的还不怎么一样,他一直说的是性本善,他还举过很多例子,就比如他举例子把人性比作成水,谁向下流就是善,所有的水都向下,本身也向下流,所以他的意思就是性本善,而恶是怎么来的呢?他说如果你用力击打那些水他就会向上跳,跳上额头,还有就是把它堵上一直流他也会上升,这就是他的意思,也就是只能外铄才可以恶,如果有恶人,那就是后天的结果,纯属是外界影响,孟子中最重要的话就是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而这些也就是四端,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不是外界所塑造的,我们本身就有的,而质疑他的人也有很多,就比如说告子,他就认为我们的四端是由外界所塑造的,我们本身就是不善,不恶的,她把人性比喻成杞柳也就是我们生来固有的,把仁义比喻成物制的杯子我们只有有你加工这个期柳木,才可以,也就是我们生来的本性需要塑造,才可以成为仁义,孟子却补充到如果不顺着那个杞柳的本意来,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饮食见解孟子在饮食上提出了较多的见解,多被后人视为经典。他从仁爱的角度出发,说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后人将“君子远庖厨”解为不近厨房,并作为孟子贱视烹饪的理论依据,这是不可取的。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礼记。玉藻》:选段译文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孟子》记载,诊断饮食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这与儒家自孔子开始对饮食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