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在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一大亮点。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一、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
1、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县域经济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要求从经济要素到行业部门的多领域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2、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
县域经济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县域经济开放性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四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主要是一个县域如何科学发展,如何培育和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何强县富民;第二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之间,主要是经济协作,包括同质交流型、异质互补型等两种类型;第三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与中心城区,主要是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四个圈层是县域经济总集与县域经济总集的外在环境的约束。这些外在环境约束主要是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变迁问题。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体制性约束比较大,如“市管县”体制和财税体制等。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要求从个体到总体再到环境、由内到外的多层次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3、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的级别性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政府级别至少有四个,第一个级别是县市旗,第二个级别是地市州盟,第三个级别是省市区,第四个级别是中央。在县市旗级别上,基本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在省市区级别上,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关键性,许多省市区建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构,制发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以及“强县扩权”改革等;在地市州盟级别上,正在初步形成“转变职能、加强服务”的局面,但还不够;在中央级别上,要统筹政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级别性要求从下到上、由县到中央的多级别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4、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差异性非常大,在面积上,大的有几万平方公里,小的有几百平方公里;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区,有丘陵,有平原,有海岛;在人口上,多则超过200万人,少则不到1万人;在资源禀赋上,有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的资源优势县,有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良田又缺少资金和人才的劣势县;在产业上,有的是工业主导,有的是农业主导,有的是旅游和商贸主导;在发展水平上,有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县,有相对落后的西部山区县。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要求分类型、差异化方式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5、“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关联起来,做到协调发展。“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主要是指与县域经济紧密关联的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县域社会的建设也要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起来。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制约,这些“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是“县域”本身所不能解决的,必须从更高层面上来统筹的关联因素,如主体功能区建设、城市群(圈)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要求从“县域内”到“县域外”、从“经济性”到“经济关联性”的多角度推进。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内容繁多,体制约束性大,涉及利益方面广,再加上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弱,内在发展能力不足,必须做好多领域、多级别、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统筹推进。
二、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必须重点做好“三个统筹推进”
1、统筹推进“县域”科学发展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它反映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面。县域是科学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平台。如果在全国县域都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那么全国层面的科学发展也将会基本实现。
县域科学发展一要统筹县域经济各领域的发展,做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二要做好兴工促农,以城带乡等工作;三要突破县域经济概念,打破一般“县域经济=县域”的工作思维,统筹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生态、县域政治等“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发展;四要将科学发展基本理论与县情相结合,进行实践创新,走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实践创新构成县域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2、统筹推进“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经济”,更不是“诸侯经济”,而是具有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许多“县域”本身难以解决的“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影响。现在影响比较大的“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主要是主体功能区、城市群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新举措,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以膨胀经济总量为唯一目标,不能单纯走“大开挖”的路子,要尊重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城市群(圈):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腹地,中心城区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带动和辐射。大中城市要履行市带县的责任,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域的延伸,引导城市产业向县域转移,实现县域与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县域经济发展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城市群(圈),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尽可能地使人们享有同样的权利。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医疗、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等。无论县域经济总量大小、人口多寡、发展方式如何,每个县域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主体功能区、城市群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发展动力、发展速度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3、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和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许多制度性约束,比如“市管县”体制、行政区划、户籍体制、干部管理和财税体制等。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四个基本内容(强县富民、共同富裕、生态环境保护和和谐社会)为基本导向,推进“省直管县”等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求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在工作作风上,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需要面向基层、面向大众,服务基层,服务大众;在管理方式上,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需要建立以县为基本单元的体现市场经济和政府能动的“激励和保障”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由市场来调节的经济部分采用“激励”的手段多一些,对市场调节不到和不足的采用“保障”性手段多一些,体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每个县域上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社会主义文明。
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可以在某一省市区率先得以系统地实践和突破。
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天下安”新的历史内涵。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刘福刚,2009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