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作者: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誉为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

《政治学》:讨论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政治,其中展现的一些政治原则,直到今天依然行之有效。

一、城邦存在的合理性

古希腊人眼中的政治:人类应该怎样在一起生活,才能发挥各自最好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政治动物”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居住在城邦中的动物”。

城邦的合理性的两重含义:

1、人类必须要进行分工、合作,只有生活在一起,才有可能生存下去。每个人都绝不可能孑然一身、而不和任何其他人打交道。

2、 除了维系生存,还有更积极的意义。“政治动物”,意味着人们只有共同生活在一起,才能成就彼此,成为真正的人。

城邦让人变得有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所有的生物之中,人是与众不同的。与植物和其他动物相比,只有人才具有言谈与理性的能力,也就是逻各斯。逻各斯是一个专用的希腊术语,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汉语翻译。简单地说,它字面意思,应该是运用理性的能力。而城邦,正是人操练理性,在理性上实现卓越的场所,换句话说,人只有生活在城邦里,才能真正拥有逻各斯,才能实现幸福、拥有良好的生活。

反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一些古希腊人认为,没必要组建城邦,更没必要遵守城邦中的法律与习俗。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属于自然的事物,才变动不居,才是权威的、合理的;而属于“习俗”的东西,都不过是人为设定的,它们不断在变化,因而不具有任何权威性。历史中出现城邦,也就不过是一种偶然现象,这样的城邦,也就不值得人去认真对待,甚至为保护它而丧失生命了。

二、古希腊政体分类评析:

为了选出最好的“政体”,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考察了以往的城邦案例与城邦理论,之后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政体”这个词,在古希腊人那里,含义非常丰富,但为了便于理解,我暂时把“政体”简化为权力的分配方式,或者说城邦应该由哪些人领导。

古希腊政体经验分类

1)寡头制: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精英政体;

2)平民制: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少数对应的是优秀或者卓越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六分法:

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区分统治者的人数;第二个标准,是区分统治者的目的,他们是考虑城邦所有人的利益,还是只考虑统治阶层的利益。

(1) 统治者只考虑自己的私利,统治者是一个人,这叫做“僭主制”;

(2) 统治者只考虑自己的私利,统治者是少数人,这叫做“寡头制”;

(3) 统治者只考虑自己的私利,统治者是多数人,这叫做“平民制”;

(4) 统治者考虑城邦共同利益,统治者是一个人,这叫做“君主制”;

(5) 统治者考虑城邦共同利益,统治者是少数人,这叫做“贵族制”;

(6) 统治者考虑城邦共同利益,统治者是多数人,这叫做“共和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考虑私利的前三个政体是错误的政体,后三个政体,也就是君主制、贵族制,还有共和制,则是正确的政体。只要统治阶层考虑城邦所有人的利益,这个阶层是一个人,是少数人,还是多数人,并没有那么重要。

三个好政体的比较:

绝对理想的情况:最佳政体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世界上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毫无缺陷的,像神一样,那么由他统治的国家就一定是最好的、最正义的。

但是,这只存在于理想之中。因为人毕竟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常人不能消除兽欲,最卓越的人也被激情影响,在执政时受到干扰。

现实条件下可能实现,但对城邦有很高要求的政体: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的是贵族制。

在理想的贵族制中,统治者虽是少数人,但他们全都是品德卓越之人。这种情况虽然在现实中有一定的几率存在,但却对城邦有着较高的要求,并非每个城邦都能做到。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在任何一个城邦中,符合要求的人都不可能找到100个。

更加现实的可能:多数人统治的,追求城邦共同利益的共和制政体。

共和制的优势:

1、共和政体能够发挥多数人的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许多事情上,众人的判断要优于一人的判断。

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多数人智慧,与今天大家熟悉的“少数服从多数”,是截然不同的理念。以“投票”这种方式为例,今天人们强调互不干扰,你不要干预我的选择,我也不干预你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再根据数量的多寡进行最终的决定。

但古希腊人强调的多数意见,反而是经过辩论之后,人们进一步达成的共识,而不是对每个人独立的判断加权计算。你可以想象一下古希腊公民大会的样子,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通过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知识,弥补个人在经验和知识上的不足。这样的公民辩论、公开商谈,就能发挥多数人的智慧。

2、共和制的统治者是中间阶层,因而更加稳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每个城邦都会有资源人脉丰富的人,也会有说话毫无分量的人,但一个城邦的多数人,往往是夹在这两类人中间的阶层。

这个“中间阶层”往往没有野心,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富,也不像富人,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嫉妒。富人与穷人之间既不互相信任,一方也很难屈从于另一方。中间阶层反而是两者之间的润滑剂。

如果一个城邦的中间阶层势力薄弱,那么这个城邦就容易产生冲突。假如缺乏中间阶层,那么富人和穷人都更容易集结成党派,它们之间的内讧,是导致城邦内部不稳定,甚至灭亡的常见原因。于是,一个城邦不仅要有中间阶层,而且要有足够强大的中间阶层。

在政体六分法中间,好的政体和坏的政体是互相对应的:君主制对应于僭主制、贵族制对应于寡头制、共和制对应于平民制。坏的政体,是由好的政体蜕变来的,比如僭主制,就是君主政体蜕变的结果,是君主政体的反面。

政体变革的两大原因:

1、是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不同。

2、是当权者傲慢、贪婪,无视被统治阶层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政体的变革。

政体的选择,不仅是《政治学》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议题,也是古希腊所有政治探讨中的重要内容。

阅读《政治学》需要注意的事项:

1、历史环境陌生。如果对古希腊历史一无所知,如果对亚里士多德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政治观点一无所知,你可能无法准确了解,《政治学》里边的一些内容,到底在讨论什么。

2、语言翻译障碍。比如,古希腊人的“善”概念。《政治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

3、在阅读《政治学》这类古典作品时,你最好还能具备一定审视的态度。

亚里士多德的很多作品,都是讲稿的汇编,不是一次写成的。这些讲稿,可能出自不同的时期,你可能看到,亚里士多德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重复的讨论,这些讨论里边,甚至还会出现彼此矛盾的说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