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万历十五年》,带你走进万历朝。

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将知识分享给大家。最近有幸拜读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本书不像其他正史那样枯燥,以一种以点概面的叙事方式帮我们展开了万历朝,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大历史观,阅读的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感悟。让我有一种想去讲述的感觉,但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本自是一样,视角各有不同,希望我能抛砖引玉。第一次讲书诚惶诚恐,如有谬误还望不吝赐教。

本书共有七章,通过讲述了六个人物来衔接万历朝的各个阶段,这六个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我将分为两部分为大家讲述。首先我们第一个要讲的自然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本名朱翊钧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个皇帝,属于晚明时期,万历皇帝于1572年即位当时年仅十岁,共在位四十八年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刚登基不久还年幼的万历皇帝眼里,最信任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大伴冯保,另一个则是永远象征着智慧的张居正,本书正是以张居正联手冯保,排挤掉高拱,坐上首辅的位置为开端,而这两个人的深切合作也对日后明朝的政治生态环境产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年幼的万历在张居正的引导下励精图治,饱读经书,在思想和学问上张居正毫无疑问是一位名师。但慢慢长大的万历开始不满于老师的掌控,展现出了对权力的渴望。万历十年张居正在病中溘然长逝,万历终于可以摆脱了翰林学士的束缚,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脱离老师的影响建立皇帝的权威,而这时倒张派的春天也终于到来,张的反对派认为张是个伪君子、独裁者。在这种情势下,朝廷的钟摆开始有利于倒张一派,而新任首辅张四维这时也跳了出来利用倒张的情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万历也喜得这种情景,在各种追查下也瓦解了以往对自己启蒙老师的种种高尚印象。冯保也属张居正一党,而且任司礼监太监、手握东厂,最终被弹劾、抄家、并终身软禁于南京孝陵。在清算了张居正后,万历至此便想象着可以大权独揽,但是不久后他就发觉虽然摆脱了张、冯约束后,真正的受益人并不是自己。在倒张运动中空出的大量职务也被受益集团安排上了自己亲友。万历十五年,已经二十四岁的万历在皇位上度过了显得特别漫长的十五年,感到了疲惫、厌倦。而压垮万历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万历想立宠妃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文官集团则搬出了祖宗章法不许废长立幼,无奈的万历皇帝最后也只得以无为而治的借口敷衍众臣,拖延立太子。在万历皇帝长期与文官集团的抗争中,终于明悟了政治本身,从而更加失望,变成了一个活着的祖宗,开启了怠政时代,但实际上只是不再理睬那些沽名钓誉、梦想着名留青史的言官。最后也终于在近三十年的怠政后,加上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大败的雪上加霜中,于万历四十八年去世。在万历去世后仅24年明朝便灭亡,也正是这本书为什么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的原因。

至于万历皇帝,如果是以往时代三十年的无心朝政可能会由文官集团运转妥当,但万历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世界大刀阔斧改革的时代,也涌现出了开普勒、伽利略等一系列科学家,欧洲正在经历文艺复兴的资本阶级崛起,西班牙组建了无敌舰队,并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四处殖民。日本战国时代三雄并立,并开始接纳西方的文化。这些无疑不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次打击。

谈完万历皇帝本人,在万历时代最著名的便是张居正,这个在万历年幼乃至整个万历朝极具深远影响的人。一个锐意改革并身怀绝学与思想的称职首辅,在万历中兴这十年里先后推出了考成法,来整治官场中的贪腐及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一条鞭法-在经济上整顿赋税徭役制度,使得国库逐渐充盈,也为日后的万历三大征提供了足够的粮饷支持。在军事上,启用了戚继光、谭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大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还有清查土地等一系列举措。这一场变法革新运动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但改革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官场上的每一套规则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张居正想以行政强权手段改写必然会带来反噬。现在年幼的万历对元辅张先生言听计从,甚至万历的生母慈圣太后质疑的事情,万历也会劝说听从张先生的意见。张居正也正是有着万历皇帝这个强硬的后台,他得罪的势力集团才不敢轻举妄动。这一系列的锐意改革,可能是他年轻时上书《论时政疏》时人微言轻无人理睬,从而迫使他当权后大刀阔斧的砍去那些腐朽。对于万历皇帝,张居正则扮演一个严师的身份,要求万历俭朴,敦促其读书,还剥夺了万历的很多爱好例如书法和骑马,对于万历想御驾亲征的想法也是横加阻拦。对于皇家的财政事务也颇有干涉,例如慈圣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以次充好的军服事件,被张居正惩治。而慈圣太后本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想在宫内设坛拜佛,也遭到了张居正反对,这种铁面无私的态度,也在日后的清算中付出了代价。

万历四年张居正父亲在江陵去世,按规定张居正应回家丁忧守孝三年,而年幼的万历则以张居正地位重要而夺情,这也遭到了一大批文臣的怀疑,质疑夺情是否出自皇帝之意。于是开始第一次倒张行动,由于谴责之情高涨,张居正不得已于万历五年万历大婚后回籍。可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要求万历俭朴的首辅坐轿却要32人抬,还有戚继光所委派的一队鸟铳手护送。回乡途经高拱故里,两人唏嘘,张居正也尽力的想修补前嫌,但高拱临终前还是作病榻遗言来抨击张居正。张居正于1582年也就是万历十年病逝,而万历也成了一个父亲的身份,慈圣太后也就不再干预他的生活。张居正的离世也让百官在改革变法的压力下长长出了一口气。张居正离世前并没有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从而导致了人在政在,人走政息的局面。毫无疑问张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但环顾明朝历史凡是跟整个文官集团作对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善终。张居正在位时曾说“吾非相,乃摄也。”他以相权剥夺了皇权。但万历不可能永远是小孩子,当他要行使自己的权力时,和张居正的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张居正没有学到他老师徐阶的隐忍,也不会申时行的左右权衡,这里我不去讨论他个人生活的奢侈程度和政治手段的强硬,我姑且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愿为了现实而苟且,愿以身为刀,不顾后路。

在张居正的清算行动中,张居正被抄家、褫夺所有官职及太师封号,三个儿子被罢官,子弟流放。张居正恐怕生前绝对不能想到,他死后竟然会遭到万历如此无情的惩处。万历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是他长久处于张居正约束下的发泄,同样也是万历皇帝开始亲政的基础,推倒张居正,也就树立了自己的皇帝权威。有张居正的前车之鉴,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这位继任首辅申时行,为什么还要对一切那么认真而不顺其自然呢?这位已鬓发苍苍,身为首辅,位极人臣的申时行,他作为千古一相张居正的继任者自然需要顶着不小的压力。于是申时行自然而然的选择了保守稳重的做法,起用稳重守成的官员,广开言路。在文官集团中也颇受好评。说起申时行其实当时并不具备担任首辅的资历还需要磨练,但继任首辅张四维在任职一年后父亲去世回乡丁忧,而内阁成员也相继离职、辞世,首辅这一职务便幸运的落在了申时行的头上。而申时行虽是张居正提拔但也是靠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和才能上位的,还有一个万历老师的身份,所以在群臣的议论中也稳坐首辅之位。刚上任的申时行在万历开始逐渐怠政的问题上,也是颇为迁就,一直阴阳中庸的在皇帝和文官集团中斡旋,打太极。在清算张居正时感恩张居正的提拔也没有踩其一脚,始终扮演一个和事老的角色,从而平息了这场倒张运动的热潮。但在立太子这个原则问题上,他决定采取首鼠两端的策略,在神宗万历面前赞同废长立幼;在群臣面前,则装作恪守礼法,反对废长立幼。但文官集团在立太子问题上群情激奋,指责申时行两面派的做法,甚至批评他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使得申时行左右为难不得已在万历十九年选择致仕,结束了八年的首辅历程,在首辅任上也可谓兢兢业业 ,但及早的退出舞台也算是明哲保身。不得不说申时行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他懂得为臣之道。虽然很多人说申时行平庸无能,但是我觉得一个好的首辅就应像润滑剂,调节着整个机关运转的齿轮。让灾祸、战火不断的国家渡过几年和平安稳的时期,才不至于被一个锐意改革的首辅、一个企图南征北战的皇帝耗空国本而安稳的运转。


在这晚明的时代已是风雨飘摇,白莲教一直活跃在现甘肃一带,与蒙古人通风报信,至万历十五年信众已达百万以上,信众也逐渐从底层人民开始逐渐向上层渗透。在关外的女真部,努尔哈赤于1588年统一建州五部,开始筑城整军。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似乎老天也不再庇佑,天灾人祸不断,多地干旱饥荒,各地农民起义,山西地震,黄河决口。在政府制度上经济体制落后,军备松弛,政治涣散,社会矛盾突出,这台帝国的机器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在万历十五年,海瑞、戚继光也相继离世,无不预示着大明王朝未来的命运。而海瑞和戚继光也引出了下面的故事,就请听下回分解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读《万历十五年》,带你走进万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