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王安石变法图强
第十二节 反对派(下)
公元1070年十月,翰林学士范镇上疏,极力批评青苗法的危害,赵顼没有回复,王安石看了奏疏,郁闷异常。
几天后,范镇又上疏道:“陛下有纳谏的天赋,大臣有进无用的建议;陛下有爱民的秉性,大臣(暗指王安石)有残民的手段,臣知道上疏会触怒某些大臣,罪遭不测,但缄口不言,有负陛下!”
奏疏入中书,王安石怒火攻心,气得拿奏章的手颤抖不已。亲自起草诏书回击范镇,让他以户部侍郎的身份退休。
十二月,王安石和韩绛同时升任宰相。王珪任参知政事。
公元1071年四月,司马光主动要求到洛阳任西京留守后,直史馆苏轼上疏,发篇宏论,指出新法的危害。
此前赵顼曾召苏轼,询问对当今政局的看法,并且诚恳的道:“就算是朕的过失,爱卿可以直接指明陈述!”
苏轼很感动,毫不讳言地道:“陛下天赋超群,才智过人,文武兼备。”
苏轼先拍了一通马屁,接着道:“陛下如今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担心不决断,但恐治理政务太急躁,听人谏言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静来治理国家,等待事物的出现,然后加以处理.”
神宗悚然道:“你的三句话,朕应当仔细地考虑.凡是在馆阁的人,都应当像你一样,为朕深思治乱的办法,不要有所隐瞒才好。”
本来君臣之间一团和气,但此次苏轼极论新法不好,指责王安石,这就让赵顼心里有些不痛快了。
其实在变法问题上,谁指责王安石,就是批评最高领导赵顼,王安石变法,没有赵顼鼎力支持,怎么能够推行,所以,反对变法的大臣,几乎都会遭受打击。
因为王安石和苏轼私交也不错,赵顼可能想到了苏轼前次进谏“三言”的妙处,并没有处罚苏轼。
不久,苏轼见王安石极力辅佐赵顼建立皇帝独断专行的制度,苏轼又闲不住了,借进士考试,出了一个“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题目,这让王安石非常生气,当然赵顼绝对也不高兴,试想,哪位皇帝不想权力专制啊?
两位大佬都不高兴,前面的印象分就全部作废了。苏轼预感不妙,主动要求到地方上去,被贬为杭州通判。
五月,翰林学士、知开封府韩维贬为知襄州。韩维虽是韩绛弟弟,但保甲法在开封推行时,韩维表现很不积极。
七月,御史中丞杨绘、监察御史刘摯上疏认为收“助役钱”十大害处,五大难以推行的原因。王安石让知谏院张璪作文回击,张璪不干,曾布主动请求作《十难》,并在文章里弹劾杨绘、刘摯欺诞,两人不服,前后写了四份奏疏辩解。
不久杨绘贬知郑州,刘摯贬监衡州盐仓,张璪也受了处分。
赵顼和王安石君臣一条心,哪个反对派跳出来,就撸了哪个,真是“遇神杀神、佛挡杀佛”,两人“玩得很嗨”。但好景不长,两人之间出现了小隔阂。
公元1072年五月,王安石第二次要求辞职!赵顼知道缘由,不批准。什么原因?原来王安石吃醋了。具体我们在佐料里细说。
公元1073年四月,枢密使文彦博也出头了,王安石极力反击,文彦博于是力请外调,罢为河东节度使。
至此,反对派基本被赶出了京师。
佐料:赵顼喜欢枢密承旨李评,但是李评很反对“助役钱”,王安石极端讨厌他。只因赵顼庇护,王安石无从下手。恰好李评头脑发热上疏妄加评论,建议罢除閣门官吏,王安石立即抓住他的小辫子,想要乘机处罚他。
王安石对赵顼做了汇报,赵顼也认为李评有罪,但对处罚李评未置可否。王安石按捺不住,让人起草处罚李评的奏章,却被赵顼扣下了。王安石一见赵顼没有采纳自己意见,偏执症又发作了,第二天进宫,就向赵顼提出辞职,说要到东南地方上去任职。
赵顼既觉突然又感惊讶,真诚地道:“自古君臣,像爱卿和朕一样相知的有几位?朕愚钝粗鄙,刚开始什么都不懂,自从爱卿在翰林后,朕才知道什么是道德文章,视野得到开阔,天下事也有了头绪,爱卿怎么舍得丢下朕要走?”
王安石心中虽然感动,口里却不肯认错,还是固执的说要走。
赵顼又道:“爱卿莫非因为李评的事而疑心朕?朕自让你担翰林学士以后,便决定把天下重担交给你,像吕诲,将你比做少正卯、卢杞,朕丝毫没有被他蛊惑,其他人更不能迷惑朕啊!”
作为皇帝,赵顼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实属难能可贵了,王安石但凡知道进退,也应该是感激涕零,跪谢天恩才恰当啊!可他偏偏是王安石,天下闻名的“拗相公”!王安石回家后,还上表要辞职。
我们可以想象赵顼接到这份表章的感受:没有你王屠夫,我赵顼就吃带毛猪吗?但赵顼仍然忍住了,不看奏疏,将它退回,并强令他上班。从此赵顼心中留下了芥蒂,也为王安石的罢相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