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陈汉英主编

本书系当代儒师培养书系-浙江大学出版社,可以查阅一下本系列书籍还有什么书,感觉编制的还是比较干货的,本书可以再重读,由其是内容篇章节比较精细,可以作为工具书,储备一本。待再跟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2心理辅导活动课。3个别心理咨询。4团体心理辅导。

精神分析疗法主要以下五种方法,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抗拒的处理,4移情的分析,5解释。解释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无意识之中的内容变成意识,从而消除神经症症状。

自我意识辅导是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与调控自我的一种教育活动。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1自我认识方面,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从关注自己的外貌开始,逐渐深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自我评价还难以客观真实,也极不稳定。尤其是初中阶段,他们更愿意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取得一点成绩时更是沾沾自喜,过于自豪。但一旦遇到挫败,马上又会过分失落和沮丧。他们往往因一时一事的成败来衡量自己,自我评价也因此而大起大落。但到高中阶段多数人能够一分为二看待自己,在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和稳定性上得到较大的提高。2自我体验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导致了青春期个体的自我体验十分敏感。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好表现自己、引人注意、极力表现自己的优点,并掩饰自己的缺点。青春期是个体一生中自尊心强烈也是最脆弱的时期。3在自我调控方面,个体的理想自我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突破了童年时代由成人灌输给他们的好孩子做人标准,开始自己构建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但他们建构的理想自我还带有浓重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偶像崇拜是青春期理想自我的一个典型特点。

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途径:1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功来认识自我。6通过对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1教师要引导和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动机。2教师要引导学生疏通自我的信息渠道。3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比较。4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别人的评价。5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分析。

青少年的自我接纳辅导就是培养学生正面评价自己,正确分析,评价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和特长,了解自己的独特价值,最终愉快地接纳自己。1教师要引导青少年正视自己的缺点。2教师要引导青少年正视自己的负性情绪。3教师要引导青少年确立合理的理想自我。4教师要引导青少年学习接纳他人。

自我监控主要包括自我检查和分析。青少年方面,1要明确合适的目标,制订恰当的计划。2要加强时间管理,提高时间利用率。3要建立自我监控的习惯。4青少年可以在自我的奖惩中学会自我监控。5青少年要树立信心,强化独立意识。教师与家长方面,1教育者要向青少年传授有关自我监控的理论知识和自我监控的学习策略。2教育者要努力激发青少年的内部动机。3教育者要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4教育者自身自我监控行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谈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创造性劳动是自我教育的必由之路。借助多种手段激发自我教育。学习自我教育过程中,需要成人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诚挚的朋友。

积极情绪是指由于体内外刺激和事件满足了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消极情绪是指由内外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绪。

情绪表达是个体将其情绪经验通过行为活动表露出来,从而显现其心理感受,借以达到与外界沟通的目的。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态表情和语言表情等。

情绪有激发心理和行为的动机的作用。情绪有促进个体生存发展,适应环境的作用。情绪对心理活动起着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情绪有着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作用。

情绪管理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以促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交流,并学会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增进自己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

情绪管理辅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体验不断加深,冲突性减少,稳定性增加。

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1情绪活动的丰富性。中学生情绪的文饰性主要在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意志力的增强,他们已意识到自己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适当表达情绪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中学生开始注意情绪的社会适应性问题。2情绪体验的跌宕性。3情绪活动的心境化。心境化就是情绪反应相对持久,情绪反应时间明显延长的情绪现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既具有易激动,易兴奋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心境化的特征,正是其情绪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表现。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焦虑的表现,生理状态异常,紧张与过分警惕,运动性不安。焦虑产生的原因,1害怕失去或担心愿望不能满足。2信息缺失。3外部压力。

焦虑的调适政策,1后果重-zhong估。2学会放松。3积极心理暗示。4系统脱敏。

抑郁,以持久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一种强烈的无助感。抑郁的学生常常陷入沉思,喜欢回忆不愉快的往事,或遇事往往朝坏处去想,显得精神倦怠,疲乏无力。

青少年抑郁的原因分析,1生物因素,2人格缺陷,3生活环境。青少年抑郁调节的方法,1学会达观。2加强交往。3心理防御。4心理咨询与治疗。

控制愤怒的方法,1注意力转移法。2言语暗示法。3合理宣泄法。4提高升华法。5理性消解法。

小学生与父母交往的特点,1倡导父母言传身教。2通过奖惩强化行为准则。3榜样。4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服从,信任老师了。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与成年人的交往。故意用抵制成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了。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或教师,敬而远之,形成代沟。开始急于摆脱过去那种受成人支配的地位,对成人的管教,尤其是过多的唠叨,特别反感,往往形成逆反心理。尽管中学生对成年人的态度有些矫枉过正,但也绝不是全盘否定。他们也知道成年人身上还有许多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生活困难时,他们又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帮助。2与同龄人的交往。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交往活动主要限于娱乐,他们更多地从同伴那里寻求理解,接纳,情感的依托和支持,以缓解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焦躁。他们渴望在同龄人中寻找朋友,希望形成稳定深入的友情关系。十分关心自己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选择那些志趣相投和性格相近的人进行交往。最后,中学生异性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

师生关系,初中阶段后期,逐渐紧张。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失望,冷淡,对抗,躲避,刁难,教师对学生的误解,不理解,不尊重等问题。

中小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原因,1人格类型。2认知偏差。3人际交往技能缺乏。4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父母的品性,教养方式及其人际交往能力会折射到子女的人际交往中。

青少年师生关系的特点,1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独立和自尊。2教师在学生心中权威性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下降。3学生和教师在情感上的亲密联系开始具有选择性。4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很高,更全面,更深刻,具有评价性,学生可能会从教师的教学水平,人格特点,品德,外貌等方面去要求老师。

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师德修养。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发扬教育民主。4关心热爱学生。5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6有效的沟通技能。

青少年的同伴关系的特点,1交往上的情绪性。2交往方式的肤浅性。3交往的迫切性。强烈的交友愿望,急于通过交往认识他人,使同学认可自己。4交往的自主自愿性。5交往的平等性。6交往中的小团体倾向。

同伴关系的相似性:个人品质,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态度,家庭环境上的相似。有共同的话题,彼此能从对方那里获得安全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18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陈汉英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