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自我治愈

昨天晚上,陈斌说我明天想去钓一天鱼。

上一次钓鱼是周五,中间只隔了两天。他的生活方式一直都是我焦虑的导火索。昨晚虽然不是很开心,但是通过数鼻息安稳进入了梦乡。今早五点多他闹钟就响了,想到他出去玩时的积极和平时赖床不起的差别,早上的闹钟就变得格外刺耳。躺在床上,想起我们上次闹离婚时他的冷血行为,我也睡不着了,索性起床找本书看。

这本书《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是两三年前的一个春节,在老家看完的。当时感觉耳目一新,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找到了要改过自新的方向。现在在看,除了标题其他都没太多印象了。也许是之前看过这本书,所以备考时对“归因”和“自我能效感”一节,有深刻的印象。

书中大致整理了心理学发展的曲折道路。教育学中频繁提及的大人物,例如弗洛伊德、乔姆斯基、皮亚杰也在其中。简单介绍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从迷雾中一步步摸索出一条解释心理活动的道路。他们无疑是对心理学贡献巨大的鼻祖,但作者言语间也透露出对他们研究方法之粗暴简单的调侃,分析早先的心理学是如何地置我们于无能境地。

比如弗洛伊德将心理问题归因于童年的经历,从朦胧的记忆中理出一点点线索,从而经历漫长的心理咨询疗程。直到这些影响我们的事情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以为自己被治愈了。而我正是深受这些思想的心理暗示,早些天还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情绪崩溃及过激行为串成一条线,认为它伴随了我整个成长过程,自己抑郁问题由来已久。实际上不过是漫长的三十多年中,仅有的那几次情绪感冒,痊愈之后的健康生活却被我忽略了。我有足够的理由否定这种说法!情绪爆发时,任何人的一句话影响力都会超过过往不愉快记忆的影响。

作者解释了认知疗法和药物疗法的差别:认知会让这个世界变得光明,而药物就好像在你身上装一个驱动力外挂。这种说法很鲜明。

反刍,这种动物夜间反复咀嚼的行为,用来形容我们,尤其是女性,反复回味一个事情的行为非常贴切。我之前有意识到自己认知归因需要改变,却没发现中断反刍的重要性。一个情绪问题,并未天降大石。往往都是由一个事情引起后,在自己的脑海里滚雪球,越滚越大,变成一场灾难。如果每次都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反刍行为,并且想出一套系统地应对方法,那么情绪灾难就可防可控了。

之所以说是系统地应对方法,是因为之前也有尝试过中断自己的反刍行为,有些成功,有些失败。比如晚上,我想阻止自己胡思乱想,却没有很好的替代活动,或是自己意志力不够控制消极思维蔓延。而这些失败,并不能证明此路不通,只是需要更多尝试,总结更多方法。而在此之前,很重要的是:及时觉察自己的反刍行为。

比如今早,在我胡思乱想之际,一个乐观的闺蜜闯入了我的思维。联想到她是因为她说昨晚她老公也出去钓鱼了,她问陈斌有没有找到可做的事情。早先我知道她停了儿子的全部英语课,可见她们也同样有工作和经济上的压力。但是她向来生活从容乐观,并不会因为老公成天钓鱼或者看电视而发脾气。她的正面示范改变了我对陈斌钓鱼行为的整体评价。乐观点,不去焦虑,也许某天会有转机。

看到朋友们已经早起在工作了,于是打开灯读书。这个行动让我彻底跳出了自己的情绪泥潭。而有时没能跳出来,正是因为自己任由情绪发展,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改变自己的行为。

世间很多事情,都不是能痛快解决的。通过每一次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习惯,问题就逐渐解决了。

处在问题中也是常态。没有谁的生活是理想的、没有问题的,也没有谁的心理能达到一种标准的健康状态。包括心理学都说,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我们的驱动力和责任心。正是面对着这些无法轻松解决的问题,才让我们日复一日磨炼自己,变得日益成熟。

打磨,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1-02 自我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