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十四章,第二节)

                第二十四章 东封西祀后半生

                              第二节 谋封禅

再说赵恒受王钦若蛊惑,于公元1006年二月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位,启用王旦为相。

转眼将近两年过去,赵恒心中却一直闷闷不乐,他本以为自己英明神武,御驾亲征,签订合约,化干戈为玉帛,为后世建立太平盛世,立下了万垂不朽的功勋。

孰料自己竟成了寇准孤注一掷的棋子,成了寇准豪赌的工具,以前的那份自认为的荣耀,瞬间化为乌有。

王钦若作为赵恒肚里的蛔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挖空心思为赵恒振作精神出主意,想办法。

王钦若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和分析,觉得赵恒内心肯定是不想打仗的。王钦若绞尽脑汁,终于拿定了主意。这也是王钦若形象猥琐,却能得到赵恒垂青的重要原因。

有次,王钦若单独奏对后,又缓缓对赵恒道:“陛下以澶渊之盟为忧,何不出兵取燕云十六州,一雪前耻?”

赵恒愕然道:“宋辽誓书,颁行天下,昭告臣民,息干戈,建太平,不过三年,朕岂能失信于天下?况河朔臣民,始免兵革,朕安忍兴兵,涂炭生灵?”

王钦若连忙附和道:“陛下仁慈,乃天下之福!欲彰显陛下威名,也不是没有好的方略!”

赵恒一怔,问:“哦,爱卿还有其他良策?”

王钦若道:“臣以为,唯有封禅泰山,才可以镇服四海,亦可向外虏示威!只是自古泰山封禅,应得天瑞和绝世稀有的祥和事,然后才能施行。”

赵恒一下来了兴趣,反问道:“天瑞岂能说得到就得到的?”

王钦若故作神秘地道:“天瑞自然难以遂人愿,但是前代也有用人力做成的,关键是人主深信并且推崇,昭示天下,这和天瑞下降有何区别?天下臣民谁会怀疑?谁敢怀疑?”

赵恒若有所思,双手抚案,沉默良久,然后抬头看着王钦若,看着看着,仿佛觉得他脖子上的肉瘤都顺眼多了。

灵光一闪之后,赵恒拍案而起,连声道:“有道理,有道理!”

赵恒在殿中来回踱步,猛然,他想到了宰相王旦,这可是一位端庄凝重的良臣啊!对于王旦,赵恒既敬重又有些忌惮。念此,赵恒不禁问王钦若:“王旦会同意吗?”

王钦若见赵恒已经认同,欢喜无限,献媚地道:“臣奉陛下圣旨和他说,他应该会同意!”

赵恒闻言,淡淡地道:“爱卿去办吧!”

王钦若心神领会。

几天后,王钦若找了一个机会,将赵恒打算到泰山封禅的口谕向王旦单独传达了。王旦感觉非常突然,口里“哦,哦”了两声,掉头就走既没有表示明确同意,也没有坚决反对的意思。

王钦若看着王旦的背影,心里连骂“老滑头”。

赵恒听了王钦若的奏报,更加有些拿不定主意,犹犹豫豫之间,赵恒信步来到秘阁,见龙图阁直学士杜镐一人在秘阁里低头看书,胡子花白,老态龙钟,仍然看得聚精会神。

赵恒心中一动,摇手止住随身内侍的喝责,徐徐问道:“老爱卿安好?”

杜镐似乎从书梦中惊醒,睁开混浊的双眼,才猛然发现皇帝站在眼前,吓得一个哆嗦,从椅子上骨碌滚下来,跪在地上,连称有罪。

赵恒摆摆手,一屁股坐在杌子上,又命内侍扶起杜镐,温言道:“老爱卿不必多礼,赐坐!”

等杜镐颤颤巍巍坐下,赵恒道:“朕有个疑问,想请教老爱卿!”

杜镐又起身答道:“陛下此言,折煞老臣!”

赵恒右手虚按,示意杜镐坐下,接着问道:“古人所传'河图'、'洛书',是真实存在的吗?”

杜镐是位老儒生,一下没有体会赵恒的意图,随口据实回答道:“'河书'、'洛图'本是没有的事,只不过是圣人借助神圣之道施行教化罢了,天下百姓因而信服!”

赵恒见杜镐和王钦若的说法大致相同,心里托了底,微笑着起身回宫。

但是宰相王旦怎么对付?赵恒一时束手无策。

刘娥在后宫,见赵恒强颜欢笑,不禁问道:“官家有心事?”

赵恒和刘娥相知二十年,可以说无话不谈,便将想封禅泰山,又怕宰相王旦不同意的担心说了。

刘娥听完,丹凤眼一转,便有了主意,刘娥道:“奴婢有个想法,不知道可行吗?”

刘娥说完,便在赵恒的耳朵边嘀咕了一阵,赵恒听完,哈哈大笑,指着刘娥道:“你真是朕的女诸葛啊!”

第二天,赵恒召王旦饮宴,君臣甚欢。散席时,赵恒特意指着身边一坛子,对王旦道:“此酒极佳,赐予爱卿,拿回去和妻子儿女一起饮用吧!”

王旦谢恩,抱着坛子回家。打开一看,里面全是上等的珍珠玛瑙。王旦醒悟过来,皇帝是想用礼品封自己的口啊!王旦想退回去,又不敢!皇帝说这是酒,你王旦敢污蔑陛下?不退?那只能违心赞同封禅泰山了。

皇帝向臣子行贿,历史绝无仅有,这是真宗赵恒做的奇葩事。反过来说,赵恒这个皇帝还真是不专横、霸道!

拿下了宰相王旦,障碍就没有了,之后赵恒又召来王钦若,授以密旨,毕竟,天瑞、天书可不是说来就来的,需要好好运作,这当然是天大的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赵恒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佐料:杜镐(公元938年—公元1013年),无锡人。

杜镐治学严谨,博闻强记。是宋初有名的目录学家。多次参与整理内府藏书,编校三馆秘阁典籍,先后编成《馆阁图籍目录》及《太清楼书目》等书,可惜现在佚失。

北宋馆阁中每次获得异书,皇帝多向他咨询来历。杜镐一定将写该书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几任皇帝都很看重他。

但凡他查询检阅一般的书籍,他无需看书,只要告诉书吏:某事在某书某卷的某行,属吏按图索骥,从来没有误差,人称“杜万卷”。

另外杜镐平易近人,不倚老卖老,即使是后生晚辈、低品下属向他请教,他也应答无倦。

杜镐醉心治学,年逾五十,也每日治经史数十卷,有时甚至住在馆阁中,四更天就起床诵读《春秋》。

杜镐的居所偏僻简陋,仅能遮蔽风雨,他却安然处之二十年,从不想到迁徙。

闲暇时,杜镐喜欢用酒宴招待宾友。他性格温和平易,清淡素静有善行,士大夫都很推重他。

赵恒非常看重杜镐。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有次喝酒,觉得味道不错,派内侍将剩下的酒赏赐给杜镐,杜镐当时在馆阁里读书,接到赵恒赏赐,喜不自禁,尽管自己不饮酒,仍然将赐酒一饮而尽。

谁知道乐极生悲,杜镐因这杯酒,引发旧病,瘫倒在地,赵恒获悉,大吃一惊,快步赶到馆阁,亲自调药给杜镐饮下。并命人传杜镐儿子来馆阁服侍。

不久杜镐苏醒,见皇帝坐在身旁,想起身,赵恒让他继续卧着,直到杜镐基本恢复神志,赵恒才回宫。

杜镐疾病发作时,赵恒还一直在床榻旁边责备自己,认为都是他这杯御赐之酒惹的祸!可见赵恒对臣子的体贴入微之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二十四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