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赏读

导语:唐代文学繁荣,其中诗歌成就最高。尤其是盛唐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因此唐代也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

一、唐代诗歌分期

1.初唐时期

初唐时期的诗歌在前代诗歌基础上进行着变革与创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简称“王杨卢骆”。陈子昂继“初唐四杰”之后,大力倡导诗歌革新。

2.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涌现出一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群体。

(1)山水田园派诗人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被称为“诗佛”。

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与王维合称“王孟”。

(2)边塞诗派诗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等。

(3)李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盛唐时期



3.中唐时期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由盛转衰,诗歌也随之进入中唐阶段。中唐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代表诗人有刘禹锡、白居易等。

刘禹锡,字梦得,被称为“诗豪”。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魔”,与刘禹锡合称为“刘白”


安史之乱

4.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政治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也被蒙上了一层暗淡、伤感的色调。李商隐、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代表人物。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世称“杜樊川”。

李商隐,字义山,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晚唐衰败景象



二、作品赏析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写作背景: 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将士们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可以立下战功,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于是王昌龄便作了《从军行》来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

赏析: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从军行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huán):返,来。

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也体现出作者对田园安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过故人庄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春望

End...

备注:本文章主要参考权威书籍,次要参考网络,其图片均参考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代文学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