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情绪》第一章读书分享

知识点


持建构论的人会认为这件事受到三个要素——情感现实主义、概念的形成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所谓的情感现实主义,就是你相信你所体验到的事物,这种现实感或许大多在意识下运作,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比如大家通常说的“第六感”,就可以算是某种形式的情感现实主义。概念的形成,是我们根据察觉到的线索、过往的经验累积而成的一个产物。最后一个社会现实则是,人类自有生命状态以来,就不停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文化。

当你参透了情绪是什么,思维是什么,你的人生也就豁达了,你会充满力量来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甚至会用崭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2011年,巴瑞特教授与斯坦福大学科学家詹姆斯·格罗斯在《情绪评论》上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在文中,两人沿着上述问题,将情绪理论整理成一个光谱。他们发现,情绪科学家采取了四种典型的取向:基本情绪论,情绪评价论,心理建构论,社会建构论。巴瑞特教授在本书中,博采众家之长,将基本情绪论、情绪评价论称为传统情绪理论;而将心理建构论、社会建构理论以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神经建构论称为情绪建构论。

基本情绪论,以艾克曼为代表;情绪评价论,以理查德·拉扎勒斯为代表;心理建构论,以巴瑞特与詹姆斯·拉塞尔为代表;社会建构论,以巴塔·梅斯基塔和布赖恩·帕金森为代表。

你的情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一些更基本的部分构成的。情绪不具有普遍性,而是会因为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你创造出来的。情绪的出现是你身体各个部分协调作用的结果,包括你的各种生理特征、一个受环境影响的灵活的大脑、你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情绪是真实存在的,但从客观上来讲,其真实性与分子或神经元的真实性不同,情绪的真实性和金钱的真实性一样,即情绪是人类共识的产物。

一种情绪,如恐惧,并非只有一种面部表情,它会随着情境的不同而有多种面部运动。“恐惧”并不存在单一的生理形态,变异性才是常态。同样,快乐、悲伤、愤怒以及其他你所了解的每一种情绪都是多样化的,其面部表情变化都很大

保罗·艾克曼、心理学家罗伯特·W.列文森和华莱士·V.弗瑞森共同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并刊登在1983年的《科学》杂志上。通过数据分析,艾克曼和他的同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出现特定的情绪时,其身体反应展现出清楚且一致的变化。他们的研究似乎为每种情绪都创建了一个客观生物身体指纹。

每一个行为(发泄、痛哭、沉默和离开)在人体内都有一个不同的生理模式

元分析的意义在于,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研究中,对于同一个人或者不同的人,相同的情绪类别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反应,不存在一致性,变异性才是常态。

巴瑞特教授突然意识到情绪不是一个东西,而是实体的类别,任何情绪类别都具有多样化的性质。例如,愤怒的变化远远超过了传统情绪观可以预测或者解释的范畴

一种精神活动(如恐惧)竟然不是由一组神经元创造的。相反,只有不同的神经元组合起来才能产生恐惧。神经系统科学家把这一原则叫作“简并”,意思是“多对一”:多个神经元组合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在大脑测定情绪指纹的过程中,简并情况很常见。

男女身体被唤醒的程度相同,他们的大脑中都有两个区域的活动被激活了,即前脑岛和初级视觉皮质。但是,女性身体被唤醒程度更多与前脑岛有关,而男性身体被唤醒则更多与初级视觉皮质有关。这表明同样的体验——情感唤醒和不同的神经活动模式相关。这就

大脑的很多区域并非只有一个功能,大脑有多个核心系统,它们参与创造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一个单一的核心系统可能在思考、记忆、决策、视觉、听觉、体验和感知等不同情绪方面发挥作用。一个核心系统采用的是“一对多”原则:一个大脑区域或网络可以创建多种情绪状态。而传统情绪观认为特定的大脑区域具有特定的心理机能,也就是说它们是“一对一”的。因此,核心系统与神经指纹的说法是对立的。

今天,最常用的脑成像方法叫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能够在人们体验某种情绪或者感知他人情绪时,观察人类大脑活动而不会对人脑造成损害,同时记录由活跃的神经元所造成的磁场信号改变情况。

总之,我们发现,任何大脑区域都不包含任何单一情绪的指纹。即便你一次思考多个连通区域(脑网),或者用电刺激个别神经元,你也找不到情绪指纹。其他据称具有情绪反应的动物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结论,如对猴子和老鼠的实验。情绪源于放电神经元,但是没有哪个神经元是某个情绪专用的。在我看来,上述这些发现足以说明情绪在大脑中具有独特的定位。

脸部肌电图研究表明,在一个情绪类别中,即使是同一个实例体验,人们面部肌肉的运动方式也会不同,他们不会一直使用一种方法。

大量元分析告诉我们,一个情绪类别与不同的生理反应有关,它不会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反应。

大脑神经回路通过多对一的简并原则活动:一种情绪类别(如恐惧)中有无数实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身上,这些实例涉及的大脑模式都不相同。反过来,同一神经元也可以参与创造不同的情绪状态(一对多)。


心得体会


在推荐序中,有个传统情绪观问答,我竟然全都选择“是”,但巴瑞特教授却说这些传统情绪观都是错误的!她将传统情绪理论与情绪构建轮分类后,两种观念竟然截然相反!她发现内感受大脑网络对情绪生成的重要性。内感受网络存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网络,其中一组被称为“身体预算分配区域”,它是指我们加快心跳、放缓血压这些对身体内部的操作,主要由大脑凸显网络与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构成;另一组被称为初级内感受皮质,即后脑岛。巴瑞特教授列举了自己的8次“失败”实验,还有其他科学家比如汤姆金斯的基本情绪法,或者肌电描记法,或者面部动作编码法等,结果是都不能准确将面部动作与情绪体验准确一致,很多实验研究都在慢慢推翻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情绪论。通过对数百个实验的分析,巴瑞特教授最终得出结论:在自主神经系统中,不同的情绪并没有一致的特定指纹,因为变异性是常态。

我还去看了巴瑞特教授在TED的演讲《你并非受情绪所摆布,是你的大脑创造了你的情绪》,与《情绪》这本书类似,她也是用了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期间的一系列爆炸案开始娓娓道来,提出自己的观点:情绪不是不受控的固化的大脑反应。她讲述了通过25年来关于面部肌肉也好、关于身体反应也好,关于大脑图像研究也好,情绪跟这些都没关系,并不存在一个人的面部和身体里。情绪是猜想,是大脑中数十亿个细胞共同协作建立起来的,是在此时此刻或眨眼间形成的。她用了一张黑白图像,让大家猜猜是什么?每人能猜出来。当显示了颜色,原来是一条蛇。可见,人们都有“经验盲点”。预测是原始的能力。 它们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 理解这个世界。 所以,大脑并不会对世界做出反应。 使用过去的经验, 你们的大脑预测和建造了你对世界的经验。因此我们是可以控制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情绪,也就是如果你改变大脑用于制造感情的那些成份,那么就可以彻底改变你的情感生活。我想到自己刚学习扎根工程,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优秀学员”,并大方宣告给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这并不是一种“野心”,或者非要争取什么荣誉。我想就是巴瑞特教授说的“行动中的情商”。让自己的那种决心扎根在大脑里,让自己有明确的“预测”,更好的去学习,紧跟大家步伐,充实顺利过着半年。

我一直盼望的人生就是无惧无忧、内心平和。希望像巴瑞特教授说的,能通过学习应对自如生活中的变量,负责自己的情绪情感,拥抱自己的情感责任,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六周《情绪》第一章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