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 教学解读
“模仿”也要趋于高级/107——111页
思维参与了,模仿才有效。有思维的教学,才会教出有思想的小孩。/涉及教材篇目: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
如何完成课后的练习,让儿童模仿写片段呢?我们在与老师们一起备课时,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第八课——童诗《彩色的梦》为例来进行说明。“模仿”是本课“读写统整”的关键设计,教材甚至为这一设计留下了专门的书写区。课后练习的第二道,直接提出要求: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试着仿照第2小节和第3小节,把想画的内容写几句话写下来。
虽说是“可选择”,但在教学实际中,老师大多指导小孩选择第2小节,为什么呢?我们看看第2小节,就都明白了:
脚尖滑过的地方,
大块的草坪,绿了,
大朵的野花,红了,
大片的天空,蓝了,
蓝—的—透—明!
模仿第二小节有三个好处,其一有法句式明显,易于上手,其二有趣融入想象,自由拓展。其三有效立竿见影,立等可取。
但是这样的模仿做多了无多大意义。原本极为有内涵的模仿变得简单,教学卷入无法逃离的低级。
那么,选择第3小节来教学模仿呢?难度系数较高。如果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呢?会让模仿变得高级。我们先来看第3小节诗歌到底什么样,为什么不好模仿:
在葱郁的森林里,
雪松们拉着手,
请小鸟留下歌声,
小屋的烟囱上,
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
又大—又红!
很显然,一时间找不到显见的规律。我们可以设计四个步骤,让模仿走向高级。
第一步为合理拆分。
备课,就是要指引小孩看到他们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教学设计,就是做好预先的拆分。这一节诗共六行,拆分后就能看清楚。第一句写出“在哪里”;之后的五句是“在这个地方”引发的想象。
第二步为辅助理解。
全诗题目为《彩色的梦》。这一节诗的每一句都是想象,都可以看作是“梦”。但是,和“彩色”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此节的“彩色”集中体现在“红”这一色彩上。例如“苹果般的太阳” “又大—又红!”等,这样富有生命力的“红”,诞生在“葱郁”(绿)的森林里,对比鲜明。理解这一节诗中的“彩色”与“梦”,为模仿再次做好准备。
第三步为搭建支架。
教学设计就是为小孩的模仿搭建支架,让其易于模仿,顺利攀爬晋级。我们为小孩写好想象的生发点:“在哪里”。可以给定多个“第一句”。例如在清澈的湖水旁;在蔚蓝的天空下;在盛开的花丛中……提供几个“在哪里”,让小孩自由选择,剩下就交给孩子展开联想。无论怎么发挥,都要和第一句有一定关联。这就顾及了大胆、自由想象中的合理元素。还可以再提供一个支架,给出一个和地点相匹配的“关键色彩词”,让其模仿更有章可循。如“在盛开的花丛中”,给出匹配的色彩词语为“鲜红”;“在清澈的湖水旁”,给出匹配的色彩词语为“翠绿”;“在蔚蓝的天空下” ,给出匹配的色彩词语为“蔚蓝”……小孩的想象再夸张,再大胆,都要将支架中的几个关键点用上,都要在攀爬中抵达。
第四步为放飞表达。
当我们经历过拆分、理解、给定支架后,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自由模仿。此时,教学已经让孩子明确诗句的内在结构,加上儿童的想象天赋,语言的原有积累,完全能够自由腾飞。不论小孩写的如何,都是一种思维和语言的共生共长。不管写下什么,每一行文字都是在思维主导下的有效表达。这样的模仿,是高级的。
感受最深的话:教学,通过设计实现目标。思维,赋予想象限制与规约,实现大胆中的合理,夸张中的有序。/教学设计,就是让小孩做解牛的庖丁,看到诗节中的逻辑结构。理解,是模仿的基础,理解,是模仿的先行部队。/指向诗歌内隐结构的深层模仿,才是真实的模仿。只有思维参与了,才算切中内核,模仿才有效,教学才有效。
心得:教学中,我们经常教育儿童要不怕困难,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可是,我们有时也会选择简单,这种思想认识是危险的。回想自己就是引导孩子模仿的第二小节,简单、容易。儿童模仿起来没有难度。第3小节就忽略了,这样看来,是自己“偷懒”了。现在想来教学中很多教学设计的细节,都体现着思维的存在价值。有思维的教学,才会教出有思想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