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让我看两次。

即便我总是口口声声地说我如何地喜欢加缪的《局外人》,但我也绝无兴趣再打开书本看第二遍。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已经知晓了整个故事所讲的内容。我愿意在心底保留第一次看的时候在其中所受到的震撼、惊喜和感动。生怕再看一次,就不会有那种感觉。抑或是,由于自己阅读量的增加和时间沉淀所带来的对周遭事物的思考会让我变得愈加的挑剔及带有批判性——一种不是对作品的重新解读使得自己对原先的这般喜欢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是解读过去的自己。

自省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有些时候我也觉得有些过于自省。

但与此同时,我也会从在宇宙学中获取的思考去让自己跳脱于人世间的所有烦恼,由此带来暂时的宁静。通俗地表达就是“佛系”。

其实,这恰好是没有真正从世俗中脱离出来但又不得不受其苦的一种说辞。

让人觉得其实很多东西对我来说其实无所谓的。

如果不是这样,人生该活得有多艰难。

始终还是把人生看透了。这种「透」早在一开始就是所有人知道的既定事实。那就是人一定都是会死的。

但似乎在接受教化的整个过程中,不会有人总是会去告诉你关于死亡是什么,也不会试图去告诉你人生的意义。

也许有人活明白了,但大多数人也就只是活着而已。

如果所谓的「开」是已经在生死之外了。

那么无论生或者是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回到正题。

不过我是有兴趣去看别人对我读过书的解读。

但是非常奇怪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几乎不会去跟别人探讨这些内容。

这种不会既是客观原因,某种程度上也有主观原因。

读书是一件极为私密的事情。

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自恋的表现。

虽然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交流和沟通,实际上我大胆地推断这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很特别,希望别人能够看到这样的一种特别,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且更大程度地去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更加地去和自己进行极大程度地融合。

不知道我有没有把我的意思表达清楚。

其中的确不乏想因此和别人交流观点和看法或者能够碰到「读懂」自己的人。

但是,大家都是自恋且自傲。不太轻易表露出自己世俗的一部分。

回到原点,也最多是沦为一种有「格调」的自娱自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