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惠能老师以一首无相颂来总结他的智慧思想。
【经文】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颂就如同偈,不过颂要比偈要长得多,有时也合称偈颂。我们的惠能老师非常喜欢使用这种文体,你看,全用白话写成,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既像诗,又不必遵守诗的格律。在后面的课堂上,我们的惠能老师动不动就来首颂,而且全部取名《无相颂》。
无相,是涅槃的别称,也就是说,可以让你证得涅槃境地,觉悟成佛。但惠能老师又赋予“无相”新的含义。无相,于相而离相,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三无”之一,在惠能老师的思想体系里是很重要哦。
所以,惠能老师强调,不管是出家当了和尚的,还是在家修行做个居士的,只要按这首颂所讲的方法来修行,一定能成正果。但是,又不能太执着于文字,太把文字当成一回事,更不能只记得文字,却不依法修行。
但是,对于我等俗人而言,不先着相,又怎么于相?不于相,又怎么于相而离相?这首颂这么长,所以首先我们还是要着相,把这颂拆开来,分段一一细说。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说通,就是说起佛法来能够头头是道,不由得你不信。这是嘴皮上的功夫,是老师的基本功。不仅辩才好,而且能够因材施教,因人而说,对不同的众生,能够随机度引,应缘导化,不管什么情况,都能圆融通达,自在无碍。说通,是言说和理论上的境地,而心通则是修持和实践上的境地。心通,就是已经证悟见性,内心真正明了,来去自由,通达无碍,所谓“用即遍一切处,又不著一切处”。
“说通”一词本出自《楞伽经》,与之一同出现的是“宗通”。在《楞伽经》里,宗通的意思是,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从而达到光明照耀的境地。惠能老师把“宗通”改成“心通”,含义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言教上的圆融贯通以及内心的证悟通达,就好像太阳在虚空中照耀,一切光明通透,一切悉被掌握,无所隐匿。现在把‘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一明心见性的顿教法门传授给大家,它现出世间就是为了破除那些不以明心见性为宗旨的邪宗。”
看到“邪”,很多人会联想到“邪恶”。其实在佛经里,“邪”更多的时候是错误的意思。不承认我的法门,那就是错误的,这一宗派,就是邪宗。这几句,惠能老师开门见山,却是以破为先,着实可见佛门内部派别斗争之激烈。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惠能老师接着说,其实修佛的法门本来没有顿悟及渐修的区别,只是因为各人悟性不同,有快有慢,所以分出了顿渐。就我这明心见性的顿教法门而言,那些愚迷的人是不可能洞悉明了的。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佛法虽有千般万种,但最终只归到一处,那就是本来清净圆满的菩提自性。人生的烦恼无穷无尽,就好像处于阴暗的宅中,需要你时常起般若智慧,如太阳般照亮暗宅,破除烦恼。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心中生起错误的认识,那烦恼就来了,而一旦回归正确的认识,烦恼就烟消云散。如果既无邪见,也不需要时刻生起正见来去除烦恼,自然而然,那就达到了本来清净的无余涅槃境地了。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觉悟的菩提智慧本来就存于自性本心,刻意向外寻觅便是起了妄心。只要在妄中回归本性,本来清净,就能消除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从而超越六道轮回。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人如果按这方法修行,于日用常伦中保持平常心,该干嘛干嘛。行住坐卧、吃饭拉屎,都不妨碍。只要能常自反省检讨自己的过错,就算是契合妙道了。
看到这里,其实我的心里是犯嘀咕的。“这还是佛法吗?”惠能老师的回答绝对是肯定的,当然是!既然佛从高高在上的法座回归人群,既然佛性就在人性之中,那么佛法当然也就是世间法喽。所以,佛法就是人生呀!只是,这绝对已经与印度传来的佛教大相径庭,反倒是与儒家强调的世俗生活以及日常人伦相契合。
你看,从理论上来讲,禅宗讲的佛性,与孟子所说性善论,难道不是只有包装不同么?禅宗讲的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本来清净,与孟子所说人心之“四端”,不有异曲同工之妙?再从日常行为上来看,禅宗讲“担水砍柴”,儒家讲“洒扫应对”,难道会有两样?两者可以奇妙的结合起来,“洒扫应对,可以尽性;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能说明什么?难怪有人说,禅宗不过是披着佛教外衣的儒学。方法是佛学的,形式是佛学的,核心却是儒学的。当然区别也有,禅宗是个人的,强调个人修行和精神上的觉悟,而儒学却是社会的,要在社会关系中体现人的价值。两者的结合,就促进了日后宋明的新儒学,也即理学的诞生。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色类,指的是一切有形有相的众生,又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类。胎生、卵生好理解,湿生指虫子依水而生。印度古人不明白某些昆虫在水中产卵,以为这类昆虫是依水而生,所以叫湿生。化生则是变化而生,如天道及地狱的众生。这些不同的生灵,各自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各不妨碍。离开本有之道去另外寻觅,那一生也见不到真正的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呵呵,又是儒家的东西了。忙忙碌碌、奔波不停的虚度一生,到头来还得独自懊恼。而想要见到那真正的道,只要坚持正确的行为就可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向上求道之心,那就好像在黑暗中行走,看不见地上的路。人生一定要有方向,有目标,也就是有你所追求的道。但这个道不在其他地方,就在你的身上,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而所谓坚持的正确的行为,就是自有的道。你是什么,就坚持什么道,也就是你的日常行为、人伦生活。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像这样的真正修道之人,是不会斤斤计较的世间的种种过错是非。如果老是执着于别人的过错是非,那就是起了分别心,本身就是错误的。别人的是非不去非议执着,自己如果做得不对那自然是自己有过错。
“但自却非心,打破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只有自己抛掉了这是非、善恶之心,那一切烦恼就被打破了。什么爱恨情仇,都与我无关,长伸两脚安然入睡。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想要度化别人,自己当然得有两下子。不但自己得有满满的一桶水,还得有种种方便、机巧的法门。只要不让学法之人对自己的清净本心产生怀疑,只要能让他们坚定信仰,相信自己就是佛,那就是他们的自性显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佛法就在世间,不可能脱离世间而觉悟。离开世间求菩提佛法,就好像寻求兔子头上的角一样,其实那只是兔子的耳朵。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佛经所载的正确见解以出世为名,而其他错误的见解以世间为名。如果邪正俱被抛弃打破,既不执着于正见,也不执着于邪见,心地清净无染,自然而然,还其本来面目,觉悟的菩提之性就显露出来了。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首颂说的是顿悟成佛的大法门,也即是载你渡到涅槃彼岸的大法船。不懂我这法门,这船就失去了动力,永远也到不了彼岸。一旦开悟懂了,那就好像获得了宇宙间神秘的力量,从而开启了另一扇神秘的宇宙之门,瞬间转移,把你渡到了那永远清净、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
【经文】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无相颂》讲完,这般若智慧课堂也就结束了。最后,惠能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学好用好这无上的顿悟法门,立马见性成佛!在下面听讲的众人,包括这智慧课堂的赞助者韦使君韦大人,听了这课,都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明白了修佛的道理,对惠能老师的景仰之情也更进一步,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讲得真是太好了!没想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岭南之地竟然有佛出现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