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初接触佛教的时候,经常能听人提起“福报”这个概念。
什么是“福报”呢?首先,它是报应的一种,其次,是一种“福”的报应,一般理解为,之前做过好事,或者过去世做过好事,会有好的结果。
但我由衷地反感这个词,因为它是个伪概念。
先讲一个小故事:
小猪开了一家旅馆,铺上了金黄色的稻草,还躺上去试了试,超级舒服的。
开业第一天,就迎来了两个客人:小马和蝙蝠。
小猪不放心,半夜还偷窥了几回,发现问题不简单。
因为小马就站在稻草边上,站了一夜;蝙蝠更夸张,它把自己挂在屋檐上,活活地吊了一夜。
次日小猪满腹委屈地说:“难怪都说生意难做,现在的客户都这么挑剔啊。”
客人们笑了,因为马睡觉的姿势就是站着,而蝙蝠呢,如果不把自己吊起来,想睡着也难。
我想说的是,小猪觉得,对睡觉这件事来说,有大把的稻草就足够奢侈了,这是一种福报。
但是福报不是谁都能享受的。
小马说:我从来都是站着睡觉。
蝙蝠说,我从来都是吊着睡觉。
错在哪里?小猪觉得,睡在稻草上是福报,所以就相当然地认为,别人也是这样。
中国古人讲“彼之砒霜吾之蜜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福报”这个词,是某些信众提出来的,我们就换一个概念。
世人皆说“多子多福”,但对僧人来说,有家庭孩子就有了牵绊,所以这个不能有。那么你说,“多子”是福,还是“断子绝孙”是福呢?
中国佛教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它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其实在早期佛教的教义中,修人天福报根本不是终极追求,因为这有点像存钱,你存得越多,福报越大,就越贪恋红尘,那还怎么保持出离心呢?
早期佛教研究的是四圣谛,也就是“苦集灭道”,根本不是追求更好的明天或者更好的来生,而是此生就入涅槃,长揖世间,关张了,不玩了。
《庄子》的思想和禅宗很像,提到过这个观念。世间绝没有最好的东西,所谓最好,不过是对某一个个体,在某一个当下,觉得是最好的,所谓“福报”,也是如此。
那么“福报”说何以盛行呢?就是因为它契合了人性中对未来的永恒期盼,对幸福的仰望。
比“福报”更恶心的一个词叫“德不配位”,仅适用于失败的人,高官当的好好的,没有人说他是“德不配位”,一朝被逮了,就说他是“德不配位”,这种马后炮一炮一个准儿,分分钟让你变身小诸葛——事后诸葛。
著书立说,本质上是对宇宙人生进行解释,可问题是,这个解释权是谁给你的呢?
我看过很多关于佛学的入门书籍,感觉这些书都跑偏了,比如,他会说某人高寿是因为他行善了,从因果角度讲头头是道,如果这个也能解释得出来,那你给我解释下哪个上市公司老板行的善能够带来更大的福报,我就买他家的股票去;哪个老板“德不配位”马上要出事,我就赶紧抛了他家的股票。
宗教关乎意识形态,不能讲太细,但是也不能只坑老实人。
“福报”这东西,自己把握就好,且不可执妄为真,真以为“能舍方能得”,只要多布施就能发大财。
至于“德不配位”,这个词充满了恶毒和嘲讽之意,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你一朝失意,到处是“德不配位”之类的评价,该是多么难受啊。
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