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第三课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409天。2021.04.07

    筑基第三课上完,回听时,突然有所悟,似乎这次课听起来不那么“闷”、“干巴”,还想要再听听,有的“知识点”还反复在听,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此基础知识非只是基础知识,刘老师在讲的过程中,穿插连接着SFBT的理念、基本精神和专业价值,听起来既熟悉又加深了对基础专业知识要点的理解,同时又关联到咨询,更加落地、生活化和实用。第三次课的收获如下: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咨询能够改变的就是人的心理过程(还有行为)。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咨询会谈中,通过扩大、转移来访者的认知,进而改变和影响其情绪情感,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当下自身拥有的优势、资源和力量,接下来可以立刻、马上就能够实施的一小步行动。当然如果可能再通过一定时间的咨询,慢慢完善其人格就更好。连接到SFBT,SFBT是非常注重行动的一个学派,“行动往往可以带来顿悟,而顿悟一般不会带来顿悟”,“完善永远在路上”,“边做边调整边完善”,这都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而一小步的行动,更是可以带来大效应——滚雪球效应。如果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而“想”往往不是行动的催化剂,而是行动的绊脚石,因为人性的趋利避害本能,常常会在“想”的层面,扩大预想行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障碍,尤其是惨烈的“结果”。所以,在没有行动前就被一系列假想敌击败而放弃。SFBT的试试看,便是打破这种思维模式的一把利钥。比如超市里的“试吃”食品,没有尝一小口前,你心里面可能想,颜色不对、品相不好、缺少辣味、味道不喜欢(过甜、过咸等)、或是垃圾食品等,而不会停留,更不会把它放入购物车里。然,若架不住导购员递到面前的热情诱惑,你忍不住尝了一口,果然味道不错,竟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于是顺便买一些。又如淘宝等许多平台提供的7天无理由退换货,也是抓住人的这种心态。试试看就是一个没有“损失”的安全选择,同时“试试看”的态度会带来“纯想”不可能产生的顿悟和下一步的再行动的思考和启发。

    2.痛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它包括痛感觉和痛反应。虽不被喜欢,但却对人有保护作用。痛觉是身体的一种警示信号,告诉人们哪里受到了伤害,要加以保护。痛觉常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情感,如忧虑、恐惧、害怕。试想,如果人没有了痛觉会怎样?如后背被坏人坎一刀,竟然没反应,是不是很可怕呢?还有,如一个人长期处于痛苦状态,结束生命或许就是唯一的解脱“痛”的办法。痛觉的感受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对疼的认知、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

    痛觉也如人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出现一些问题或症状,这些困难、问题、症状是有它的出现意义的,是来提醒人们的,所以人们不是在它一出现就去对抗它、打压它、消灭它,而是要加以“保护”,看看发生了什么,来提醒什么?因为“凡事都不只是只有负性的一面,一定有它正向的一面”。

    3.有趣的错觉。错觉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特定条件”下意思是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就必然会产生,通过照顾努力是无法克服的。“固定倾向”,错觉是客观存在的,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也就是说你看我看他看都会产生同一错觉现象。“歪曲知觉”,知觉以感觉为前提,并与感觉一起进行而产生,但知觉不是感觉简单地相加,知觉的产生还要借助于经验和知识的帮助,是纯粹的心理活动。而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由此看了,错觉也是一种心理活动。

    错觉产生原因,至今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也说明人体结构太复杂多变。如按知觉的恒常性看,月亮错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月亮离人们的距离超过了80米——视觉判断距离的限度,所以知觉的恒常性不准确了。

    4.基础心理学是地基,是基础的基础。学习这些“晦涩”难懂的为了什么?从自助来说,了解“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认识“认知、情绪、意志”是如何“工作”的,正常是什么样的,“需要和动机”是怎么相互作用,“能力”“人格”指什么,可以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时觉察、调整、完善自己,成长自己,不至于深陷“痛苦”而不自知。从咨询师的角色来说,了解正常人的心理想象,至少对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是否是属于咨询范畴有个评估,比如从TA的描述,大体可以知道那里可能出问题了,严重程度等,这对咨访双方都是有益的。

    5.其它:

    有些事,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情绪的背后是认知。认知触发了我们的情绪。有些认知是隐藏在潜意识中,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烦恼代表着拥有。

    幸福与痛苦往往都缘于与周围人的比较。

      只要没有太影响到社会功能,就允许、学会与症状共处,且照顾好自己。

    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在SFBT是起保护作用。

    接纳才可能有沟通,沟通才可能有合作,合作才可能发生改变。

    看一个人要看TA的“身心社”的整体状态,“身”是生理方面,即身体;“心”指心理过程,即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社”社会功能,即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和学习。

    有时候,人们常感觉身体的不舒服其实背后都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因为人们更愿意接受身体出状况,而非心理出现问题所导致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第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