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报道引起一场革命,一次报告赢得全场轰动,一节课又能引起什么?
李虹霞,齐鲁名师,统合教学法创始人。
林州剧院,上演着《善于发现的眼睛》。
程实老师坐在二楼上品味着阅读的盛宴。思考着“语文主题学习”。
这是一次发现阅读之旅,因为阅读的话题太多了。唯独此项实验能够引起程实老师自己的高度重视。此时,他想到了一个词“落地”。
一堂课结束了,但,程实老师的思考远没有结束,而是引起了他的深度思考。决定先从简评《善于发现的眼睛》一节课开始,再进一步论证。
程实老师在《统筹设计 合理教学》一文中写到:
欣赏了李老师执教的《善于发现的眼睛》之后,他对“语文主题学习”这一教研课题有了一个比较新的认识,《善于发现的眼睛》是从阅读为学生的理念出发,统筹设计,合理教学,以课内带动课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让学生健步行走在“语文主题学习”的道路上。
《善于发现的眼睛》一课,可能在李老师看来,并不是她的代表作,但在程实老师看来,已经是一节经典课了。尤其是“统合教学”的展示,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立体形象。
首先是统合意识。一个清晰的意识,可以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程实老师说:“我的理解:统合不同于整合。统合教学并不是对一些文章简单整合进行的教学,而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找准一个统合点,然后围绕统合点搜集、选取一些必要的阅读材料,最后师生共同阅读学习。”
“善于发现的眼睛”作为主题,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确立了本节课的统合点,那就是“观察与思考”。
为了使师生的“统合意识”实现共鸣,上课伊始,李老师就营造了一个“发现”的教学氛围:李老师说:“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大家的眼睛里,李老师也读出了你们还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接下来李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善于发现的眼睛》。”学生立刻明白,即时就能参与。
本节课,大家可以清新地感觉到,李老师逐步把自己的统合意识,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田里,可以说起到了“心领神会”的效果。一堂课,从预设到生成,师生一起朝着清晰的方向前进。
程实老师称之为“不坐晕车,不走迷路。”
第二是统合的量。“语文主题学习”强调“质从量出”。学生只有进行大量的阅读才能够从中涉取高质量的阅读信息,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建构,才能提升阅读能力,因此,阅读的量已经成为衡量学生语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标志。
程实老师发现:“本节课,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亮点:其一,以教材为依托保证学生的阅读量。40分钟时间,师生一起集中精细化学习了教材中的三篇课文《画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数星星的孩子》。其二,化丛书为拓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师生一起,大量阅读了丛书中的《观察与发现》和《我们的儿童诗》两个单元组合的所有文章。其三,统合识字方法,大容量识字也为提高学生海量阅读铺平了道路。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运用统合方法认识了文中24个生字,会写了31个生字阅读。”
第三是统合的质。“语文主题学习”强调“反三归一”。“三”是“量”,“一”就是“质”。这个“质”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
程实老师说,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几个发现,可以看出所要达到的“质”。
1、统合识字,发现识字规律。本节课,李老师选择了最快、最好的识字方法,就是让学生找到识字规律。找规律的同时,使学生多种感官得以参与,思考、发现,更体现出是在培养孩子们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比如,按姓氏识字,学生发现“宋、陈、赵”是三个姓氏;按结构识字,学生发现“忠、忽、盏、丝、导、显、艺”是上下结构;按偏旁识字,学生发现“眨、睡”是目字旁,“稠、稀”是禾字旁,“钻、针”是金字旁等。
2、学用统一,读写结合。“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于永正老师也说过:“‘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是学语文的规律,也是教语文的规律,实践证明‘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真理。”
程实老师这样评价:这是“学习”与“运用”的统一,实现了吸收与释放的有机结合,以仿说、仿写为基点,从说到写,从读到写,由“扶”到“放”,循序渐进。
1、通过“变戏法”游戏,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生学习《画风》,能够说出:
“风儿在空中飘着的旗子上。
风儿在弯弯的小树上。
风儿在斜斜的雨丝上。
风儿在呼呼转的风车上。
风儿在飘着的头发上。
风儿在飘扬的声音上。”
学习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学生能够说出:天然指南针是指——、——、——和——,共——种。(太阳、北极星、大树和积雪,共四种)
2、仿写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更是“质”的体现。学生不仅拓展了课外知识,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创作出了一首首小诗。比如:
“ 要是到了秋季,
苹果树上的苹果也会来帮忙。
苹果红的一面是南面,
苹果青的一面是北面。”
学习了《数星星的孩子》,学生了解了天文学的知识,孩子们通过读课文发现:“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当老师问学生:“他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是怎样做到的?用一个词回答。”学生说:“刻苦钻研!”孩子们发现:原来,这种“痴傻”就是“刻苦钻研”。《数星星的孩子》激励了孩子们刻苦钻研、开发利用宇宙空间的热情,全面落实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四是统合的序。程实老师评价说:本节课围绕统合点,选择了较多的文章,在阅读、学习这些文章的顺序上,李老师进行了合理的安排,整个一堂课可谓天衣无缝,彰显了她的教学机智。
顺势的过渡语言,使得多篇文章珠联璧合,体现了上挂下联的纵向统合。《画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数星星的孩子》虽是二年级下册教材,但它们分别安排在了三个不同的单元。李老师重组了教材内容,将三篇课文、三个单元有机地统合在了一起。
比如,从《风》到《画风》是这样过渡的:“有三位小朋友和大诗人李峤一样,善于观察和思考,并且还相互启发,把风给画出来了。”学生一听就知道要学习《画风》。
从《画风》到《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李老师在课堂上如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就一定能有所发现。即使你在野外迷了路,也会用善于发现的眼睛走出去的。我们接下来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从《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到《数星星的孩子》,李老师的过渡语言更加明白,她说:“善于发现就是细细观察,多多去想。接下来我们要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就特别喜欢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激发兴趣,提升情感,使得内“顾”教材,外“盼”丛书,体现了左顾右盼的横向统合。为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李老师的语言富有内驱力,她告诉学生:“还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和张衡一样痴傻呢,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故事,‘痴傻’的牛顿、兴趣浓、有耐心的爱迪生、只专注研究的爱因斯坦﹒﹒﹒﹒﹒﹒赶快去读一下吧。”
李虹霞老师人如其课,课如其人,她已经成为一本厚重的教材,统合教学法写出了其书辉煌的一页。
程实老师想起了雷夫的话:“当孩子们能辨别是非,分清他们所赞同的和不赞同的,他们就不会盲目模仿。事实上,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引发的问题,远远大于问题背后的答案。我和孩子们阅读的许多作品,都可以教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我本人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教师。孩子们通过阅读和思考,会发觉‘与众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是程实老师的观课感受,他知道:最能证明实验效果的还是老师们的行动研究。
(河南省林州市 张贵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