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喜马讲书

转自喜马拉雅

本书关键词



亲密关系  爱情  爱的真谛



专业解读人



贝加。生物学博士,心理学硕士,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治疗师。



你将获得



是什么让我们对爱情产生错觉?


我们心中的理想情人究竟存在不存在?


当对爱情感到幻灭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书中金句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是在寻找自我。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当人们开始争吵时,地狱便敞开了欢迎之门。



我们宁愿吵架也不愿意面对伤口,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我们本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



你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精华笔记



爱,常常让我们充满期待与喜悦,但是,也时常带给我们失望与沮丧。我们希望与伴侣亲近,又害怕受伤害。亲密关系中一出现问题,很多人总爱从伴侣身上找原因。他们会觉得,他不理解我,他从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他不懂我,甚至,他不爱我了。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的作者克里斯托福·孟却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他们自己。孟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亲密关系和对伴侣失望,根源并不在于我们的伴侣,而在于我们过去的经历。我们从小就会追求一种归属感,会需要确定自己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会想要被父母爱,想要成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分子。如果这些愿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感到沮丧和痛苦。随着我们长大,这种需求,以及这份沮丧和痛苦,都会深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在亲密关系中,它会时不时冒出来,引发我们对伴侣的失望、让我们和他争吵、冷战,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由此,克里斯托福·孟按照关系进程把人们的亲密关系分成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让我们从浅入深重新审视亲密关系。



一、月晕阶段。



月晕就是月亮周围的光圈,作者用它来指代绚丽但不实的光彩。它会使我们迷惑,反而有点儿看不清月亮本身了。在月晕阶段,亲密关系刚刚开始,男女相互吸引,对方在自己的眼中,是自带光芒的,吸引着我们飞蛾扑火般地投向爱情。也正因为这种盲目,让我们看不清爱人真正的模样。



在这个阶段,我们小时候对归属感和重要性的追求,会让我们把伴侣想象成理想的情人,对他抱有过高的期待。



小时候,我们想被父母爱,被他们重视,而要想被父母爱,成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让自己在他们的心中无可替代。



长大了,我们就会想找到一个人,他非常希望和我在一起, 在他的眼中,我是如此的特别,以致于他“没有我就活不下去”。即便我错了,即便我有缺点,他也离不开我。就这样,我们带着被爱的需要,把自己的伴侣,想象成了一个可以为了自己抛弃全世界,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但理想的情人其实是不存在的。当我们发现伴侣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幻灭就开始了。



二、幻灭阶段。



当你觉得自己爱错了人,感到失望、愤怒、绝望,甚至感觉到背叛的时候,幻灭就开始了。但在这里,幻灭的不是爱情,而是你对爱情的错觉。



在幻灭阶段,有四种偏差行为特别值得警惕。


1.引起注意


当我们害怕自己不重要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引起注意”来解决。如何引起注意呢?很多人会通过耍伎俩,来诱使伴侣主动满足自己,比如装可爱、装亲切,或者装作有耐心、有深度等等。



2.权力斗争


多数人会选择用蛮力或恐吓的方式来强迫伴侣改掉他的生活习惯、说话风格或者穿衣方式。双方权力斗争就开始了,大家都希望获得亲密关系的主控权。


除了大吵大闹、互砸东西、拳脚相向,人们还会采取其他权力斗争的方法,比如冷战、避而不见、冷嘲热讽或互给白眼。此时伴侣双方把对方看成敌人,一切都走向了爱的反面。



3.报复


如果伴侣的话或者做法,已经让你受到刺激、背叛或侮辱,那你们之间的权力斗争,很可能已经完全转化为了报复。这时候,双方都会通过刻意伤害对方,来减轻自己的痛苦。



4.自我放逐


当人们就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让伴侣来满足自己,这时候为了让自己不心碎,他们就会选择疏远伴侣。



发生这些的原因是什么?


1.旧时的伤痛


爱会让我们的潜意识觉得,我们可以唤醒过去的伤痛,把它修复了。可是我们并不愿意真正地面对伤口,所以我们宁愿争吵和生气,因为这比直面伤痛要简单得多。



2.局限性信念


当一个孩子的归属感与重要性得不到确认,觉得自己不被爱、不重要的时候,就会对生活中很多事情产生负面想法,久而久之,这些想法就会成为伴随我们的局限性信念。它也会影响到我们的亲密关系。



怎么解决幻灭阶段的问题?


1.避免轻易建立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让我们误以为,都是对方的错,只要对方稍微妥协一下,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妥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问题本就不出在对方身上,而是出在自己身上。所以即便对方退让了,你还是会觉得不满意。更重要的是,真正的问题没有得到处理。这会让我们更加愤怒。


如果你能学习不轻易建立因果关系,不把怒气强加在对方身上,你就会发现,生气是为了逃避自己过去的伤痛。



2.爱意


处在权力斗争中的男女,他们仍旧会希望做到最好,渴望解决问题,这就是“爱意”的表现。 爱可以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心中的不快,然后发现自己的伤痛与需求,用理解和体谅代替责怪和指责,这样我们就成长了。



爱意会让我们静下心来沟通。沟通的时候,要留意一些问题:


比如,我想要什么?


再或者,有没有误会要先澄清?


再或者,我的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而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三、内省阶段。



如果说幻灭阶段,让我们发现“我有问题”;


内省就是让我们发现“我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影响现在” 。


内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看清楚自己。



而要看清楚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点,就要先看清楚“受害者监牢”。


顾名思义,受害者监牢指的就是,遇到问题总是把自己当作受害者来处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受害者”信念。



受害者监牢有四种常见陷阱:


第一个陷阱是左右为难。这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喜欢艺术创作,又怕没有稳定的收入,坐办公室工作,虽然有稳定收入,但是又不快乐;想创业怕失败,想稳定怕收入低;不知道该留在丈夫身边继续不愉快的感情生活,还是选择让自己精神和肉体都满足的情人。


你得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在两个选择中的任选一个,或者你也可以两个都不选。



第二个陷阱是对家庭死忠。为了在家庭中获得一席之地,获得归属感,我们会遵从我们的家人遵从的清规戒律,模仿他们处理事物的方式。


如果你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如果你做的事没有创意,或者如果你从不思考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那么,你就要留心自己是不是在对家庭死忠了。家人做事的方式,可能根本不适合我们。这个发现,能帮我们改变一些习惯。



第三个陷阱是牺牲。我们会认为,我们有责任让亲密关系成功,我们必须做让家人高兴的事。判断自己是不是在牺牲,只需要从“好”和“不好”这两个词的感觉出发就行了,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如果你说“不”的时候有罪恶感,说“好”的时候又不觉得快乐,那么,你就是在牺牲。


牺牲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行为。也就是说,牺牲者的角色是自己选择的,我们只有了解到这点,才能选择为伴侣付出什么,如何付出,从而摆脱牺牲者的角色。



第四个陷阱是依附。依附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我们会希望改变自己,来赢得他人的关爱和接纳。要打破对他人的依附,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做回自己。



受害者监牢是我们自己创建的,我们可以通过增进对彼此问题的了解,突破这堵无形的墙。



比如,你可以多问问自己:


如果我能百分百对自己负责,我会怎么做?


这些问题是不是似曾相识?


它们唤醒了我哪些熟悉的感觉?


我是否愿意百分百感受这些感觉?


如果我爱自己,现在该做什么?



四、启示阶段。



心理学有句话,“看见即解决”,意思就是说,当问题真正被我们看见、被我们认识到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当我们发现争吵、愤怒等诸多问题的背后是我们对爱的需要。对我们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原来一直都是爱,这就是我们从问题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承受蜕变的痛苦之后,我们往往会更相信生命的力量。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历了月晕的不实、幻灭的痛苦,内省的挣扎,正是这一系列挫折让我们摆脱了对爱的错觉,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见真正的自己,和自己对爱的真实的需要。看见爱,会让我们更加懂得学习无条件的爱。



而无条件的爱,会让我们和伴侣更加惺惺相惜,灵魂相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密关系》喜马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