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书

读书之法在阴阳相生,动静结合。
明其宗旨,此为阴,主静;究其细节,此为阳,主动。
阳,随心而动,探其详细,钻之弥深;
阴,知时而止,总览全局,顾其宗旨。
静而不动,失其细节;动而不止,失其主脉。
动静结合,阴阳相生,潜深可观芥子,登高能览众山。



有人说,这人间的书籍浩如烟海,埋首其中,不知何日才能到达彼岸。

我想说,知行合一,彼岸亦在脚下。

愚常于书海之中挣扎,见识浅薄,偶成此文,厚颜以抛砖引玉。




读书首重态度。主动读书,一日千里;被动读书,寸字难进。

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之后,抛开杂念,专心读书,即使不做读书笔记,也可以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弟子规》有云:“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从中可见古人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所以读书也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如果读一本门槛高,难度大的书籍,比如《道德经》,建议沐浴更衣焚香完毕,稍加此类前戏,比之直捣黄龙,阅读效果可事半功倍。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古人提倡读书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目之所及处,脱口即出,而内心会意,如遇妙文,自然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比之浑浑噩噩如听夫子上课,不仅乐趣极多,记忆亦十分长久。

其次是选书。一位大师一生会写多本书籍,其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可以作适当了解。

在选书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阅读目的或是阅读兴趣,区分作者的早期、中期、后期作品并予以取舍,对于外语书籍还要考虑选择哪个译本。就拿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一书来说,就有周克希、郭红安、黄荭、张小娴、李继宏5个译本。

再次是阅读方法,最根本的阅读方法就两个字:重复。因为大凡经典作品,要读三遍以上。第一遍通大概,第二遍断篇章,明白其每个篇章讲些什么,第三遍明真义,并就如何运用做思考,融会贯通。

这“三板斧”的招式,读书读久了自然而然就可以掌握,不必刻意去学。

在读书之前,要给所读书籍进行分类定位。读书的过程其实就像是与作者沟通交流的过程,采取的方式要因类而定。

读哲学、逻辑学、工程学等比较费脑筋的书籍,要如蚕食桑叶,小口慢嚼,先从每一个名词、概念入手,进而详细思考一句话、一段话、一个章节,最后扩大至整本书。又如盖房子,一定要打好地基,然后一砖一瓦往上添加,最终平地起高楼。

举个例子,阳明心学中著名的“知行合一”来说,若是从最开始就没有注意到“知”是指“良知”,而不是大众所认为的“知识”,那么就好比一座大厦建成了,可惜却对不上图纸的要求。

读小说类书籍要有所重,你是更看重其故事情节,或者更喜欢其意境氛围,或者是看重其文笔优美?如此有所重,才能行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被序言和评论家所述论断先入为主。

读诗歌、科幻、幻想类的书籍最适合发散自己的思维。尤其是读诗歌,不要把想象力局限于自己的认知以内,要大胆地向人类未知的边界拓展,任神思驰骋遨游之时,却要有所束缚,顺着诗句逆流而上,追寻诗人的精神源头。

见过了诗意的源头活水,结果就是不论一首诗如何杂乱,你都能清楚地把握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路脉络。

你会发现任诗人思绪千折百转,却都紧紧拥绕着那唯一的光源——诗人的审美。所以诗歌也要在结合诗人的风格、生平经历、个人性格的基础上来做解读。

另外,人各有异,要掌握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所以可以去看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书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时间足够的话,建议反复阅读。

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不光是往后翻,还要往前翻,通过回顾帮助自己思考。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点讲的就是专一了。一个人真正静下心来,去读《瓦尔登湖》都能读的津津有味。

苏格拉底提倡吃饭要少菜,因为他早就明白,一道菜单吃是美味,几道美味同时出现在餐桌上则会降低食物的美味程度。

对于一个同时吃好几道美味的人,苏格拉底称之为饕餮。

一本书,只要认真去读了,就能真正学到东西。但若是追求有效阅读,注重书本与实践的转化,那么就离不开读书笔记的帮助了。

读书笔记怎么写?读书笔记不是做摘抄,其关键在于以实际运用为目的,并把自己想不通的地方给理清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贴至抬眼可见之处,不仅可以时时体会其妙处,而且可以通过重复记忆将句子刻在脑海里,更可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去实践,岂不是一举三得?

或是将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时时去思考揣摩其中含义,静待某一刻灵台清明,得其真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