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里没有道出的细枝末节和心酸无奈,马伯庸用了九万字在我们面前细细镌刻。

当年学这首诗的时候,看见的是极尽奢靡的皇城风光以及帝王为博红颜一笑的荒诞和舍得;而今马伯庸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妃子笑”的由来和代价,真真让人唏嘘不已。

主人公李善德是一个九品芝麻小官,在官场奋斗了二十八年,终于在长安的远郊贷款买了座院子,有了一席之地。刚拿到房契的热乎劲儿还没过去,便被召去工作的上林署,稀里糊涂的被人坑了一把,接了一个烫手山芋——从岭南运送荔枝到长安给贵妃娘娘贺生辰,简称“荔枝使”。

当时有很多人靠着这种类似于“某某使臣”的职位发家,捞了不少油水,毕竟是替皇上办事儿,经费不需要经由各种部门的审批,可谓是遨游于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肥差。李德善没想捞多少,只是如此一来,还房贷便是小意思了。

可哪知圣旨上写的是“鲜”荔枝,还指明要岭南的。岭南属于广州一带,距离长安隔了五六千里的路程,就算是八百里加急送过来,也赶不上啊。鲜荔枝的保质期极短,至多不过三四天。老李心灰意冷之际,听闻杜甫诗一首,受了鼓舞: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了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于是亲自骑着一匹马,出了城门,跨过灞桥,直奔岭南而去。至此,便开始了他与荔枝保鲜与运输之间的故事。

他是国手算师,虽然只是个九品芝麻小官,但是对于自己的精打细算,却是有着无比的自信。一路南下,一边考察着地形,一边计算着通行时间和交通方式。到了岭南,又去了基地实地考察荔枝的习性和种植。在此过程中,遇到很多麻烦,不过为了求生,便也只能昧着良心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就在他带着最后一口气将自己的运输方案带回长安城的时候,不想劳动成果却被人窃取,官场人心难测,小小芝麻官,就是一颗小小的棋子而已。

后来运用老李提供的运输方式,并且克服途中种种意外和艰难,终是在贵妃诞辰之日,将两筐荔枝送到,从岭南出发时准备了二十骑,最后进入长安城门的仅有一骑。

按理说李善德算是立了大功,可是这次运送荔枝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事情,也让他看的明白了。如此的劳民伤财,只为博得红颜一笑。这一笑,远不止花费千金,而这些钱,还得从平民百姓身上收取。

他们不在乎动用了多少劳力,死了多少匹马,沿途有多少人为此殚精竭虑;他们不在乎远在荔枝基地的人种一颗荔枝树需要多少年;他们不在乎对于种植人来说树就如同亲人;他们也不在乎运输时花了多少钱,投资了多少,还剩多少,送到长安城摆上果盘的荔枝平均花费多少贯钱一颗……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上位者无关。这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费用,都是从贫穷的老百姓身上榨取的。

苛政猛于虎,于老百姓而言,高额的赋税,比昏庸的县官更让人恨之入骨。昏庸县官至多乱判了案子误杀了好人,而严苛的赋税,却是让每一个普通家庭都不堪重负。

俗语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每一个代睥睨天下的君王,都是踩着累累白骨上位的。可是,有的人死得其所,他们毕竟是为这心中的正义而去赴死的,男儿志在四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这一骑红尘只为了博红颜一笑,算是哪门子事儿?被百姓知晓,不揭竿而起才怪。

古来历史多是从上位者的角度去书写的,也是,赢的人才有资格书写历史。而这《长安的荔枝》,马伯庸却是选择了一个底层人的视角,去向我们揭示“千古艰难为做官,一事工程万头秃”的官场之相;自古至今,多少人为了走上官路奋不顾身,挑灯夜读;而又有多少人做了官以后还能不忘初心为民为国?做官难,做个好官更难,做个好官还能保住乌纱帽,更是难上加难。


书中卫国公有一句话: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弱者大多数是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因为血脉就决定了一切,而血脉,是天定的。可是,自古以来,还是有人相信:人定胜天。既然做不到兼济天下,也不愿去同流合污,那便选择独善其身。不能消除奸佞,不能惩治腐败,不能救国救民,至少,可以选择不参与。左右不了他人,约束自己还是可以的。

就像李善德,最终因为字字珠玑的对卫国公的直谏,让他丢了前程,被贬岭南。从此和妻子儿女一起回到阿僮的荔枝种植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安城里只有圣上和贵妃才能吃得上的荔枝,在这里可以大快朵颐,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如履薄冰,有的,只是田园闲适,天伦之乐。

有些人根本不适合做官,有些时代,根本不允许某些人做官。但还是要相信,总会有盛世来临的一天,也会有巾帼一怒弑昏君的一天。我泱泱中华大好盛世,总有一天,会让那些郁郁不得志幽魂如愿。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安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