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十一

本章讲述社会认知理论,有关学习与动力的观点。

一、学习与动力的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

1.社会认知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提出的人们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来进行学习,即社会学习理论。此后,班杜拉更加关注通过认知因素来解释学习,即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一个用来解释人类适应、学习和动机的动态系统。

2.三元交互作用论:社会认知理论描述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叫做三元交互决定论,即个人因素(信念、期望、态度和知识)、环境因素(资源、行为结果、他人、榜样和教师以及物理设置)以及行为因素(个体的行动、选择、口头陈述)等三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作用。

3.示范与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学习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一个关键要素。观察学习的因素有:注意力;保持;再现;动机与强化等;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有:发展状况;榜样的声望和力量;替代结果;结果期待;目标设置;自我效能。

教学中的观察学习可能产生五种结果(1)吸引注意力(2)微调习得的行为(3)增强或减弱抑制(4)教授新的行为(5)唤醒情绪。

4.自我效能与主体性:自我效能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悟,人们对自己的能力或效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来源于成功经验:我们自身的直接经验;唤醒水平:导致个体感到警觉、兴奋或紧张的心里反应;替代经验:供一些人模仿完成的行为;社会性劝说:鼓励、信息反馈,从可以信赖的资源处获得有益的指导。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通过:强调学生在特定领悟中的进步;为学生设置学习目标;为学习的改进提供具体建议;强调过去的付出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教师效能感:教室相信自己能够帮助学业成绩很差的学生进行学习的信念。

二、自我调节学习

1.激发并维持思维、行为及情绪。

2.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1)知识:要想成为一个自我调节学习者,学生需要具备有关自己、学科、学习任务、学习策略以及所学知识用途等的知识。(2)动力:自我调节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善于发现、坚信自己的能力和智力、认真对待、集中注意力。(3)意志:保证个体抓住一切有利于达到目的的机会。自我学习调节者知道: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克服懒惰。

3.自我调节学习模型:基于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概念,通过参与一个包括四个主要阶段的循环过程来练习自己的主体性:分析任务、设置目标、投入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

三、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学习的教学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参与复杂的、有意义的耗时较长的任务,并且控制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要作出选择。此外,教师应当让学生参与设计用于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标准,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使用这些标准来评价学习情况。

四、学习理论的整合

四种主要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观点;认知主义观;建构主义观和社会认知观。

学生首先要理解教材——建构主义观;学生记忆内容——认知观;学生实践和应用——行为主义观;学生必须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社会认知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