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甲骨简牍”第二十弹|辨察甲简祭赤旗 横剑国阙讨学奸

本文属于【文行忠信】系列文章,作者宗伯正曜,转载请注明。

image

现代人多把“竹简”理解为“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或竹木”,这是一种严重错误的看法。下面我粗略解释。请各位多多指点。

1、竹是草、草纸

古人把现代人所说的“纸”叫作“竹”,它是古代一种稍硬的黄裱纸。在这种黄裱纸上刷一层浆糊,蒙上一层特别薄的缣帛纸,压平之后能卷起来,叫作“纸”。它就是后世卷轴的前身。

《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书契大部分是由黄纸或缣帛纸编纂成册,称作“竹”和“简”。那些使用缣帛制作的“竹”称作“纸”。

2、竹=草吗

《说文解字》解释“竹,冬生艸也。”

古文“竹”表示冬天的草、枯萎的草、发黄的草等。因古代黄裱纸颜色是淡黄色,像枯萎的草,因此“纸”又被称作“竹”。

3、竹书

竹与纸合称竹帛、帛书、竹书等。竹帛的合订本就是简册、竹简等。还有一种竹简,上下两个外壳是缣帛纸,中间是黄裱纸。就是后世精装书本的前身。无论哪一种竹简或简册,都不是竹片或木片制成的。

中华古代也从未使用竹片或木片记录或书写文字,所有的书、典籍、账册、文字资料等都是纸或缣帛纸制成的。

4、怎样阅读史典

阅读史典首先看其年代,其次看其作者,再次确定是雅言、寮言(屋语)还是庶言(通言),再理解字义,再汇集为句,兼看上下文。下面以“韦编三绝”为例,讲解古文雅言。

5、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最早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这句话中“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等都是通言(古汉语),惟独“韦编三绝”这句话是古文雅言,被作者直接引用并掺杂在句子中。要注意分辨其用法和含义。

韦:古“纬”字,指横绑的绳索,这里指横向学习、旁征博引、延伸对比、左右展开,英文叫作horizontal comparison(横向比较)。

编:即次简,按照顺序排列的简册,这里指按照时间排序,即从上到下、从古至今、贯穿历史等,英文叫作longitudinal comparison(纵向比较)。

三:即始终如一,从始到终。

绝:指穷尽、穷绝,这里表示融会贯通,全面理解、完全掌握等。

“韦编三绝”古文含义为“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比较,始终如一全面学习,直到融会贯通和完全理解。”这句话是古文雅言,它是参周末期(现代中国文史称作夏朝和周朝)的士族通行语言文字,大致从参周晚期一直到汉唐时期被士人掌握学习和使用,属于王庭士族(古儒学、宗伯学、儒学、儒士一族)内传,普通百姓没有机会学习。

正确解释:先师孔子的学习方法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比较,始终如一全面学习,直到融会贯通和完全理解。

错误解释:现代学者错误解释为“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6、为何出现谬误

“读易韦编三绝”是宗伯弟子记述先师孔子学习方法的一句话。秦朝焚书坑儒之后,《史记》作者撰写史书,从先秦焚毁之残存书典中抄录了这句话。

根据宗伯学内传记述,《史记》是杨恽冒充司马迁汇集门客集体撰写,相当于编著。门客中既有士人也有庶人,故此《史记》中包含庶语、通语、三司语、寮言和古文雅言

中国近现代语文学者基本上继承满清时期庶语杂学,无法分辨古学内容,通常按照古汉语去强行解释,造成注释混乱现象,让学子们产生误解。

简单来说,专家学者们不了解雅言,并不是他们没有才华和学识,而是雅言几乎从未在民间流传。

7、用雅言分辨甲骨竹简等伪造文物

如果专家学者们都不通晓雅言,那么伪造古代文物的骗子们就更加无从所知,因此可以使用雅言来分辨甲骨竹简等篡伪造假的情况。

现代文物造假最难蒙混的一关就是古文字。下面举例“武王《利簋铭文》”来讲解这一伪造文物。

8、武王《利簋铭文》

1976年青铜器“利簋(音轨)”在陕西临潼出土,“利簋”的器内上有铭文四行共三十三个字。铭文曰:

武王征商,住(唯)甲子朝,岁鼎(贞),克昏夙有商。辛未,王才(在)阑师 ,易(锡)有(右)事利金,用乍(作) 檀公宝尊彝。

宗伯正曜译文: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王。甲子日早晨集合。战士们吃早饭。日落时分取得胜利,第二天乙丑日早晨占领了商。辛未日,武王在城门上旗帜下面检阅部队。让右侍者拿了许多青铜刀币,用来铸造尊彝,摆放在周太王古公亶父姬亶的祖庙里,祭祀先祖。

9、简单解释

现代网上可见的注释文字纯属不通古礼,注释者几乎不知道“檀公”就是古公亶父;“阑师”是在城门检阅部队;“利金”是指青铜刀币。所谓诸多考释全是信口雌黄。

问题一:利簋是西周的文物吗?

宗伯正曜回答:根据利簋的形状、质地和利簋上的文字可以确定利簋绝对不是产自西周的文物。

问题二:利簋的用途是什么?

宗伯正曜回答:“簋”在周朝是举行祭祀时的礼器,如太牢礼,少牢礼、特牲礼和丧礼时所用的器物,如《小戴礼记·玉藻》“朔月少牢,五俎四簋”。一般为竹编。而“利簋”的情况很容易辨别,似鼎而非,似尊而非,青铜所制,外刻符文,内刻古汉语,它的用途如果不是用来赏玩,就是用来欺诈他人。汉朝有一段时期专门喜欢仿冒周朝青铜器,故意使用错字、通假字,减笔字来伪造铭文。历朝历代都有青铜器仿造者,清朝时期有一批满清贵族文化骗子专门制造假冒文物卖给外国人,他们喜欢把古汉字写成似是而非的甲骨文,用来蒙骗洋人。

问题三:利簋铭文是符文、车文、参文、古文还是古汉语?

宗伯正曜回答:西周时期一般通行古文和古汉语,会掺杂少量上古遗留的车文,但是在祭器和礼器上一定使用符文或者不用任何文字。利簋铭文几乎全是古汉语,因此可以确知出自周朝之后。

10、 触目惊心的古文物造假

甲骨学伪造16万片甲骨,而简牍学伪造82万枚竹简,比甲骨学更无耻。甲骨学是近一百年才出现的伪学,而简牍是出现超过一千年的伪学。要揭穿和驳斥这些骗子们非常困难,要说服大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甲骨数据来源于所有证据来源于知网论文《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竹简数据来源于张会超《近代以来我国简牍之发现刍议》”……我国近代以来发现简牍的数量,认为目前简牍至少有30万枚,而简牍文献则有27万枚之多,简牍档案大约有25万枚。”

结尾

判别甲骨简牍造假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古代文字字义判别年代只是其中一种。除了科学检测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四书五经,学通之后很容易辨别伪造之处。现代学者无法辨别“甲骨简牍是真是假”,无原则的确信它们是真文物,主要因为现代学校不教四书五经,导致学者们不懂古文字。

推荐大家参看《碳-14技术不是文物考古的万能法器》、《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碳十四篇)》、《青铜器腐蚀研究现状》、《甲骨文,中国学术界的一次集体造假盛宴?》、《迷雾重重的上博简》、《“清华简”鉴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再谈对《保训》篇的疑问》等文章。

迄今为止,我已经撰写了超过二十余篇炮轰甲骨简牍的文章。本文是该系列的最后一篇。水平有限,感谢各位读者。


炮轰甲简系列

《“甲骨文”是百年来最大的一场赝品秀》

《讨甲骨简牍篡伪檄》

《炮轰“甲骨简牍”第一弹--第二十弹》

《劝甲简学者们幡然醒悟的一封信》


作者宗伯正曜,字翼云,号大仆,参周宗伯学弟子。远祖桐城姚氏,近祖金匮陈氏,宗伯大卜一脉兆人后裔,治学师从先师孔子(宗伯内传曰周朝尊号鲁姬丘子、子姬孔子),立身师从先师卧农先生(宗伯内传曰先师诸葛孔明,名亮,因在襄阳躬耕陇亩而自号卧农,并非世间流传的道号卧龙),赞宾介师宗伯牖中先生,拜师时间为1988年(戊辰),拜师地点为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畔遐园西廊岳飞手书《前出师表》碑文之下。

上古参周宗伯经学(古文经学)师从宗伯牖中先生,拜师时间为1975年(乙卯),拜师地点为中国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畔观澜亭。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末期,拜师仪式一切从简,因此缺赞宾介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炮轰“甲骨简牍”第二十弹|辨察甲简祭赤旗 横剑国阙讨学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