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常·思考||关于专属课程表(1976)

规划课程就是规划人生。每年的九月开学季,我们都会如约领到一张班级课程表,表上承载着每个学科的工作,也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似乎随着这样的一张课程表的敲定,学生学习的基本样态和格局就已基本一锤定音。

似乎,从来我们也不曾觉得这样的事情能有什么可以撬动和改变的。这就是传统思维惯性的力量。

去年假期听课时,讲师就给了这么一个建议“要是你们班主任,也能有一张属于班级的课程表,那就太厉害了!”也许,说者或已忘却当日一言,而听者有心,我终究还是把这件事情做起来试试。这么一尝试,自然发现,要把看似简单的事情,写下来,说清楚,还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或许不是一张简简单单的表,课程表的背后,更是你对学期课程设计清楚的思路和布局。

不是填满才算最好。不仅仅是填满,更要借以理清课程设计的思路。

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不妨通过如下三点追问自己,促进班主任在班本课程设计中的思路转变。

值得先说一句的是,比追问更重要的是行动。第一时间做起来,无论是多简陋的设计,都是最好的开始。

追问一:你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基于人,为了人,你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编制一张课程表,仅仅是为了把课表的空格填满,你会发现做出来的设计仍然是一片杂乱的事务性工作的堆积。

聚焦学生的发展,思考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的结合点,目标是靶心,设计是利箭,这始终是绕不开的一步。

班级的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不必完全另起炉灶,思考与学校培养目标的适度结合基础上的延伸,注重班校结合,既是承接学校的总体要求,也有个性化打造的空间,无疑是一种较为恰切的选择。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的紧密承接是非常重要的。定根“爱心”,定根“礼仪”,定根“文化底蕴”,定根“国际视野”……目标不同,对应的课程设计重心也有所不同。有清楚的课程目标,目标与课程设计之间有着明确的对应联系,都是走稳班本课程设计的第一步。

心中有个目标设定,许多事情便也有了清楚的方向感。

追问二:你的系统思路是什么?问标题

有亮点,无主线,你的系统思路是什么?

从浅尝辄止到竭泽而渔,把同一方向的事情做透,从亮点纷呈到寻找活动中的主线,这是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步。

不要满足于曾经有过的亮点工作,更不要把曾经的亮点工作仅作为谈资,用于茶余饭后和别人分享。

在亮点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寻找能够串起亮点课程设计这一颗颗珍珠的主线,将会是非常重要的突破。要知道,每一个亮点工作的产生或许都不是偶然,这当中闪现着你的爱好、特长以及你所拥有的特色资源的呈现,连点成线,寻找共同点,在单点课程的基础上,向上概括,进一步的自圆其说。

也可以把亮点设计相关的课程内容归纳做,系统做;把单一的活动反复做、坚持做;把经典的项目修改做,对比做;把重要的项目序列做、深入做,在执着创新的基础上,增加“坚守”二字,你会做出来不一样的一份新天地。

例如,在“文艺美食大初赛”得到了大家首肯之后,不满足于美食作业一个亮点项目,不妨积极思考,从衣、食、住、行四个板块来思考,把相近的板块做通,形成生活能力系列课程的整体架构,在一年实践的基础上继续设计做通整个学段的实践设计,这就是一个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简单例子。

系统思考的开局,对于一线教师的草根研究,往往是困境重重。定根一处,选点突破,坚守不易。再难的局,都敌不过持续的思考和完善。

追问三:你的活动平台在哪里?

有思考,无精力,无空间,你的课程实践平台在哪里?

曾有青年班主任问导师:“为什么越是台上讲座的老师,越有用不完的事情来做特色创新?我不行啊,我们学校事情多的做都做不完。”有研究愿望,却没有足够的执行落实的时间。这恐怕是一线老师普遍的烦恼。怎么破?

其实据我了解,国内不少名师也存在同样的搭建成长平台的问题。

华为管理曾有这样的三部曲——僵化式学习,优化式创新,固化式提升。僵化就是学习初期阶段的“削足适履”,却不是妄自菲薄;优化式创新是为了改良,在原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细节,完善流程;固化就是例行化(制度化、程序化)、规划化(模板化、标准化),是管理进步的重要一环。

借鉴这样的管理思路,用到我们的课程设计当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尝试从自我特色实践中或从别人优势项目中,先“依样画葫芦”,原样执行,在反复执行的过程中,揣摩值得改善的细节,边改边做,边做边完善。

当修改做、反复做到比较满意的程度时,把这些环节固化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在班级课程实践中进行推广,既是教师的经营减负,又是提高班级课程管理效能。

我们的周乐汇六步实践法,“研——做——晒——评——思——汇”,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形成的实践模式。

正如任正非所说,创新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和约束的,没有规范的体系进行约束,创新就会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创新。在注重创新的今天,慢慢去强调班本课程实践环节的固化和规范,也是一改班本课程“随意上”的传统面貌的有效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日常·思考||关于专属课程表(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