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蓉城再度修行 - 草稿

        在学校领导和处室同仁的支持下,11月1日到10日我有幸参加了成都师范大学公办的国培项目(2017)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能力提升专业团队研修项目的培训。10天的学习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多,与大家共同分享。

    11月1日上午,怀着期盼和幸福的心情,前往古老的成都,想到又要重新过一段大学生活,能静下心来重新学习,心中对这样的机会非常珍惜,也充满了向往,暗自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到了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绿树掩映中一片教学楼和生活楼相间呈现在眼前,大学生们三五成群的进进出出,好熟悉的场景。

    报到地点和住宿地点在一块儿,名字充满了田园风,叫榕园,院子中长了几棵郁郁葱葱的榕树,我想这大概就是名字的由来了吧!安排好住处,十天的培训就此开始。

图片发自App

    我坚持每天培训结束利用写学习感悟,十天下来,也写了好几千字了。

11月1日

    今天是参加川师大国家级培训的第一天,全天都是报到时间,怀着再做大学生的激动之心和对川师大期盼之情,从郑州登上了飞往成都的飞机。从郑州出发时,天阴着,还有薄雾在漫无目的地漂浮着。飞机起飞后,腾云驾雾,最终穿到了云层上方。我对云也从仰望,到陷入其中,再到飞到其上。在飞机最后一排临窗的角落里,领略了云海的变迁,心想还去什么爬山看云海呀,今天我是坐观万里云海。偶尔在云朵的缝隙里可以看到祖国壮丽的山河,从郑州起飞后,一直在山区飞行,突然下面云海消失了,呈现在眼中的是一块块形状不一的田地。我想这就是四川盆地了,离成都不远了。果然,广播通知说飞机正在下降,将要到达成都机场,心中有种莫名的期待。

    飞机降落,窗外明媚的阳光照进机舱,一阵的欣喜,运气不错,赶上了难得的好天气。从机场乘大巴下来,正遇见两位同班同学,顿觉温暖许多。在手机的导航下我们差点走错路,好不容易才找到报到的地点——榕园住宿。见到了名单上的一些人,大家都很友好。

    安顿好住处后,和来自重庆的闫老师、黄老师结伴了解学习环境,静下心来感受川师大。正对北门的孔子像,昭示这是一所师范性大学,有点沧桑的松柏,带着几分书卷气,诉说着川师大的历史。孔子像前,一群女生正在学习英语,好和谐的画面,有穿越剧的画面感木有。初识川师大,初识同学们,期待明天的学习。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11月2日

    今天上午举行了开班典礼,来自全国的学员第一次聚在一起,彼此都保持着陌生与好奇,希望借此提升自己,也希望借此扩大朋友圈,虽然叫不出彼此的名字,但微笑成了统一的表情。

开班典礼

    国培课程排得非常紧凑,开班典礼结束之后,教育部国培专家,四川师范大学培训学院院长李志全教授亲自为我们上课。在他的课上,让我们了解了当前国培省培县培等各级培训中使用的政策,坚持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我不是教研员,一般不会有组织培训的任务,但混在教研员的队伍中,学习有关培训方面的知识,掌握培训的原则、规律、方法,对自己的教学组织也很有帮助,想到我们学校,也承担着国家级培训任务,这些对我们学校把国培办的越来越好,一定大有帮助,因此,我把李志全教授的课认真的学完,还把课件收藏好。

    下午,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川教授给我们讲了《中国历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在他的讲座中,让我了解了在历史研究中多种多样的史观,口述史、影像史等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有着一百多篇论文发表得出了十几本书的王川教授,教给我们历史研究的方法,还让我们知道如何找准切入点写作并发表自己的有关历史论文。最后王川教授把他的课件,无私的留给了全体学员,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宝贝。

    最让人感到新奇的是,这次培训竟然安排的有晚上课程。一般培训的破冰课程我会安排在开班典礼之后,川师大却把破冰活动安排在了晚上,虽然不符合一般的规律,看起来也有点违背情理,我觉得这却体现了川师大组织国家培训的责任心,把主要的课程安排在白天,大家的联谊活动安排在晚上,让大家能够有更多的收获,同时也能收获友谊。从内心深处,对四川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表示深深的感谢!

    晚上的破冰活动,安排的地点非常好,青松苑七楼茶室,一杯茶,一点水果,一点干果,虽然不够丰盛,但是人们的热情一点没有受到影响,由最初的单桌私聊,后来按照省份有组织的自我介绍,虽然大家还不太熟悉,但是每个人自我介绍完,都会得到热烈的掌声,来自全国31个省市学员不仅介绍了自己,还介绍了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盛情的邀请大家自己的家乡去,不仅是个人show,还是家乡show。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中,我们大家不仅相识,还学习了许多的历史和地理知识,自己的朋友圈一下子扩大了一百多号人。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11月3日

    陈辉教授所做的《历史教师培训课程方案设计与案例分析》也让原来只参加培训从没设计过培训安排的我知道了培训安排原来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培训既要符合国家政策,明白项目方培训的要求,又要从培训课程标准出发,科学合理地组织培训的内容,动完脑子还要联系培训专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安排场地等,原来安排一场培训需要思考这么多,还要把培训的每个细节做到位,让我更加意识到培训就是福利,能够参加培训是幸运,更是提高自己的难得的机遇,感恩之心油然而生。虽然我独自安排培训的工作,但想要我们学校也承担着国培任务,我可以在这项工作发挥一些作用,为校培训工作的做出自己的贡献。另外,组织一场培训和我们组织一节课原理相通,这种科学安排的方法对我上课也很有帮助。特别是在课堂上大家还讨论了让学生评课的利与弊,黄岗的丁老师分享了他们试验的经验,这对以后教学评价也很有帮助。

站着上课的大学教授

    吴定初教授做的《历史教研组的校本研修与微课题研究》,让我深深感动着,吴教授虽然年龄比较大,但整节课激情澎湃,一口气讲了将近三个小时。他的讲座从教研组的历史变革,到教研组的特征和任务,特别是他说一个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败。对此我深有体会,我曾经担任过多年的教研组长,深知教研组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是中年教师提升的平台,是一个学校团体精神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重要载体,听完了讲座,让我对教研组的重要性认识更加充分。特别是他讲到,教研组如何开展微课题研究,如何把一个大课题科学分解任务,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提升校本研修的档次。他还说在教研工作中“独狼”行为会严重损害教研效果,会伤害学校的发展,这深深切中了当今学校教研组工作中的时弊。

一鼓作气的吴定初教授

11月4日

        今天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王雄老师的讲座,他做为一名中学教师,对教师培训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的讲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有许多互动,学员参与度广。在扬州,教研员亲自上课,其他教师观课议课,制定的“不允许歌功颂德”的原则,也是当今教研活动中的创新。他说歌功颂德是教研工作的死敌,对此我非常认同。我觉得它不仅是教研工作的死敌,也是机关单位所有工作的死敌。他组织大家画出昨天今天明天的你,并让大家分享,让大家在活动中理解历史时空认识有多种表述方式和划分方式。他还让大家写下自己认为最优秀两个品质或价值,写一个最反感的品质或价值,然后每个人找15个以上的人剪刀石头布PK,赢了的可以从其他人写的优秀品质中选择一个,并把自己写的最反感的品质换给输的人。一时间,大厅沸腾起来了,这些平常很严肃的老师就像孩子们一样,投入到了游戏当中。最后,部分学员分享了活动感受,王老师做总结发言,上升到了历史的认知当中,解释核心素养的要求历史理解和解释历史也因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结果,教学过程中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产生了的不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一个活动让大家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让人印象深刻,也为上课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提供了借鉴。

登上大学讲坛的中学老师

      陈新民教授做了《教育期刊论文选稿与历史教师投稿指南》的讲座,介绍了与历史学科相关国家核心期刊,编辑选择稿件的标准,论文选题、命名、修改的方法与关键,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展开讲解,细致入微,非常实用,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想要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我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图片发自App

陈新民教授开讲

11月5日

    夏辉辉老师做的《历史教研工作转型与教研员专业成长》讲座让我印象深刻,引发了我的反思。作为一个教研员,她对自己工作的思考非常深入,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谈到不是所有的概念学生都能够理解,比如伟大的十月革命这一课题,除了十月,学生对其他概念都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解。她还给出了帮助学生形成真正正确理解的例子。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通过这个表格学生就会真正理解专制的概念,使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给学生构建起了理解的脚手架。她还提出故事不等于历史的观点,对此我不完全认同,有些故事是包含历史信息的,包含历史信息的内容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故事不全是历史。虽然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引发了我什么样的课才是历史课的思考。她在教研工作中提出让每个历史教师“一生研究一个历史人物”的观点,我觉得很有必要,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历史专业人士,对一个历史专业人士来说,了解研究一个人物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但作为教师,还仅研究一位历史人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研究一个历史事件,一个政权的兴亡才行。作为专业人员,要想专业就必须深入研究。

    夏老师提出重视微观史,注重历史细节。这正是让历史走出纸外,有血有肉活起来的关键。

夏辉辉老师做的《历史教研工作转型与教研员专业成长》讲座让我印象深刻,引发了我的反思。作为一个教研员,她对自己工作的思考非常深入,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谈到不是所有的概念学生都能够理解,比如伟大的十月革命这一课题,除了十月,学生对其他概念都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解。她还给出了帮助学生形成真正正确理解的例子。

通过一个表格学生就会真正理解专制的概念,使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给学生构建起了理解的脚手架。她还提出故事不等于历史的观点,对此我不完全认同,有些故事是包含历史信息的,包含历史信息的内容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故事不全是历史。虽然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引发了我什么样的课才是历史好课的思考。她在教研工作中提出让每个历史教师“一生研究一个历史人物”的观点,我觉得很有必要,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历史专业人士,对一个历史专业人士来说,了解研究一个人物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但作为教师,还仅研究一位历史人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研究一个历史事件,一个政权的兴亡才行。作为专业人员,要想专业就必须深入研究。

    夏老师提出重视微观史,注重历史细节。这正是让历史走出纸外,有血有肉活起来的关键。

    总之,通过培训,自己的观念和知识,都大有改变,感谢为培训付出努力的所有人员,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蓉城再度修行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