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文章,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作者杏林子12岁时罹患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时手脚肿痛行动不便,只有手指可以动,自此身心饱受病痛煎熬。杏林子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作家,因此文章中透露出来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伊始,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趋于片面化,他们能从文章中找到体现生命的意义的三件事,但却无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甚至有同学在读完文章后提出:“飞蛾都无法动弹了,那他不是就死了吗”?此话一出,教室里立马沸腾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有的和这位同学持有相同的观点,有的则在大声反驳着他们。不一会儿,他们齐刷刷地盯着我,好像在等待最后的宣判。这不正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契机吗?我顿了顿,让他们自己来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回答:1.我认为这句话中的“只要……就……”是表示假设的一组关联词,说明了作者还没有用力捏;2.“不能动弹”这个词语只是形容飞蛾不能动的状态。3.我认为“不能动弹”就是已经死了呀!4.后面一句里说“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最后还“忍不住放了它”,这些都说明飞蛾还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但是却有不少的孩子无法理解。很明显这些孩子们在读课文时把文章分裂开来,只关注他想关注的语句,只关注他记得的词语,来对文章进行理解。很显然孩子们忽视了文章的内在联系,也没有把不能理解之处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更何谈理解文章对生命的感悟呢?

        而我如果只在课堂中解读文本,那么孩子们对于本课的理解则是我的理解,而不是他们自己的理解。如何让他们用自己的所学和实际来解读生命的意义,光在本课中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因此,让孩子们浏览本单元中的前两篇文章,再认真朗读本篇课文,再想想我们知道的“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人物,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这一次,孩子们不再是片面、简单的课文语言,而是以自己为例,说出自己的内心所想。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与认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