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 学写作 (第一回)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故事起始于姑苏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一个古庙旁。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有很强的代入感,使读者沉浸其中,与小说人物同喜同悲。这便是背景描写的作用,越细致,越真实。

话说这葫芦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名甄士隐,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红楼全书规模宏伟,结构谨严,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开篇没有写宁容二府,没有写宝黛钗凤,直接出场的却是甄(士隐)贾(雨村)二人。此二者见证了并部分参与了贾府的兴衰。小说也以此二人结束,正是一个轮回。

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正所谓美中不足啊,英莲即为“应怜”,也就是后来的香菱。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倦时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小说的真实与虚幻之间,作者接得了无痕迹。红楼中有关梦的描写实在不少:士隐的梦,宝玉的梦,凤姐的梦……,每次入梦与梦醒之间,过度自然,真真让人有虚幻之感。庄周梦蝶,谁是庄周?谁是蝶?人生如梦,何为人生?何为梦?

听那僧道二人交谈: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便是宝玉黛玉的来历了。读至此处,掩卷细思,可真的存在前世今生,是不是所有的泪也都是前世欠下的债?

却说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与那灵通宝玉也有一面之缘,跟着僧道二人来到一大石牌坊。

那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生命的真想究竟是什么?何为真?何为假?执迷的时候,都是真的;幻灭的时候,都是假的。何为有?何为无?人生在世,我们真的拥有过什么吗?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大半。
士隐斗女儿顽耍一回,正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足,那道跛足蓬头,疯疯癫颠、挥霍谈笑而至。

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是: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现实,梦境,神话在此交叠,曹公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衔接方面,游刃有余,不着痕迹。士隐曾在梦中见过这一生僧一道,然回到凡尘,依旧是忘了。还是因为机缘未到,即使有人预言了英莲的命运,又有何用,事不当头时,谁又能听得懂看得清?

接下来贾雨村出场了。

这士隐正痴想间,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走了出来,这个人姓贾名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者……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写文章时,一个新人物如何出场,可学习此处写法。从出场场景、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过渡到人物背景介绍,再用一句话回返场景,继续描写动作和对话。过渡巧妙,人物形象也更为丰满。

接下来写贾雨村偶遇“娇杏”,这个桥段很有意思。整个红楼中,所有人物都是历经繁华到幻灭,以悲剧收场。偏偏有一个人的命运逆流而上,不知作者是否想让读者感觉,人生即使悲苦,总还是有特例的,于黑暗中留一线光明。

贾雨村其人,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出身诗书仕宦之族,但父母祖宗根基已尽。本人胸怀入世的雄心。尤其那句“玉在椟中求善价,拆钗于奁内待时飞。”更是表明了雨村欲求取功名的抱负。

士隐资助雨村进京科考之后,应验了那一僧一道的四句谶语。先是霍启(祸起)丢英莲,夫妻生病,再是葫芦庙起火,印证了“祸不单行”四字。

……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下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士隐本有慧根,几经变故,体味世态炎凉,人生无常,再次遇到一僧一道时终于悟了。

下面就是这首极其著名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
夫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有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
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
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的解注,更是神来之笔。这解注与《好了歌》相辅相成,道尽人生无常。为整部小说铺下了情感基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红楼 学写作 (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