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听众/读者将包装过的这些观点装进自己的大脑里,就像录音机接受录像带一样自然。”

如果你有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会发现在当今社会因种种原因,人们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更别说玩味书中字句,体悟作者深意了。

又因为种种原因,大家对学习充满了焦虑,都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于是有一种叫“知识工作者”“知识付费者”的职业应运而生了,这类人专门负责把古往今来的知识和道理,直接搬运或者加工包装进行明码标价的出售。

为节约时间,或者也可能是更高效地利用时间,大家会购买这种服务来代替自己和一本书的较劲。

“我们可以把文章中作者的标题和提纲,作为自己活动的指南,但是不能盲从。

为了更好地让读者理解自己的意图,作者常常会在书中会好心地给出提示和引导,这是作者的努力。

可是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做我们自己该做的事情,该有自己的努力。

阅读这件事,就如同我们去拜访一位大师,我们当然是非常仰慕大师的才华,希望听到他的高见从中受益,但同时我们也该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否则和一台复印机/录音笔有什么区别?这不是真正的阅读。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骨架。血肉和骨架一样重要。血肉是为提纲所做的进一步的详细的解释,为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血肉给了这本书以生命。

这一句话说到了我目前写作的痛点。写出的文章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但总是无法展开,写来写去都是500字上下。

那天,我请教一位作家朋友,她看了我的文章说,你这不是文章,你这是一个写作大纲。

打一个比方,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我们一见对她心生爱意。

这女子为什么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好印象?除了她的身材和五官,可能还有她的独特气质,温柔的言语,美丽的妆容和修饰……一本书和一位美人一样,是立体全方位的,这种美让人神往,这种美是综合的,整体的,和谐的。

“检验你对一本书是否理解有两个方式:要么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要么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

《如何阅读一本书》此书开头第一段话就表明,目的是为了提高读者的理解力。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理解这个词是不理解的,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听起来有点绕,可事实如此。

这里给出的两个检测理解的方法,真是一针见血,对于提高理解力是非常好的训练方式。

你说你读懂了一本书,那可否分享一下,如何你说不出来,不要借口自己口才不好,其实你没看懂。

写作和阅读是一体两面的。同样,如果我们能用很多种方式,从各个角度或者深度去详细解释一个观点或者表达一种情绪,那么我们的写作就是成功的,我们的作品焕发生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尽信书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