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地图》学习收获

自从第五次作业成绩公布后,我就有一种想写的冲动。要写写每次提交作业前,从作业公布之日起,就每天要起早或贪晚挤时间看书,白天学校里一堆事情等着完成,还要尽可能做到心无旁骛沉浸其中,做好勾画、批注。然后就是抓心挠肝似的,搜肠刮肚式的每天想点儿,写点儿,就这样在掐指一算中,距离提交作业的日子是越来越少了。每天都紧绷着神经。多数情况下载最后时刻提交作业,这时悬着的心才稍微安放一会(有时可以从容的提前一天提交作业)。等到两天后的线上学习之后,以上步骤又开始如法炮制。

今年春天加入了两门课程的学习《教师阅读地图》隔周周四课程,《王子微课》隔周周二课程,最初想,两节课正好单双周错开,这样作业提交不冲突,提高些学习效率,一学期多学点,学分要能积累的快一些。哪成想,这样的安排线上学习时间是不冲突,但每一周都有一科作业等待完成,每一天都没有松口气喘息的时间,每一天的时间都要精打细算,真恨不得一分钟掰两半用,下学期可不能贪多一次选修两门课程。

现在说说我们教师阅读地图这门课程。第一次预习:思考对朱永新教师所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的看法。重读相关篇章书籍,认真阅读了提前交作业的同学的作业,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了作业。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提交。优秀不敢奢望,想着怎么也能弄个良好,谁知道成绩下来是五十分。苦苦熬了几天的心血才过半百,当时心哇凉凉。课后组长说我们打五十分的学员是因为提交时的格式不对,怎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提交作业时认真核对过的。嗨,别说那么多,马上再对照着作业要求进行重新设置。还好第一次作业通过自己的再次努力最终打了70分。虽然没有自己期待那么高,总算及格了。难道这科的学习,我要以及格为目标吗?

第二次作业要在五大假设中选取一个“假设”,结合自身阅读经历进行解读和阐述。依然是认真阅读书籍,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经历阐述了我的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认真梳理了自己的阅读经历:写了遇见网师之前自己的随性阅读,遇见网师之后,自己跟随课程学习,在优秀学友的裹挟下渐入佳境的精确阅读过程。有过看着文字都认识,连接成句后不明白所说是什么意思的尴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也有所讲内容与自己教育教学经历如初一折,自己读后豁然开朗的痛快;更多时候是试着联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感受,后来在之后的很长时间才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作者的本意。反正是真正的知性阅读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现阶段也还是停留在阅读文本,摘抄经典语句的阶段,对理论性的文本书籍框架还是把握不好。第二次作业打了88分,这给我很大鼓励,说明笨鸟不断努力,还是可以进步和领先的。

第三次作业:站在当下,思考自己的根本书籍是哪一本?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本是你的根本书籍?

我当然把自己喜欢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定为自己的根本书籍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困生教育,集体教育,劳动教育,思维训练课,读写自动化,智力背景的阐述都对我有很深的影响。认真阅读,认真书写,满以为这次能成为优秀,没想到王小龙老师批注为58分,说是没有论述根本书籍,我的心瞬间哇凉哇凉。

和组长说了自己的感受,她鼓励我坚持下去,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走过痛苦的黑暗期,就会迎来光明。我的光明时期啥时候到呀!组长用郝院长的早安问候鼓励我,人生四种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现在我已经走到了第二境界。进行加油吧!

第四次预习谈谈对“知性阅读”的认识。这次作业得了65分我这分数就这样波浪式的前进,我的心脏呀。

第五次预习作业以知性阅读的方式解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95条《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这一条建议我在之前进行过认真的阅读并做了三次批注。所有资料都保存在里,我把它们都找了出来,粘贴到一起,又按照这次的作业要求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我先梳理了这条建议的整体架构,接着结合自身借助线上资源进行的网络课程学习谈了自己如何在实践中,一边摸索,一边反思,不断成长的故事完成了本次的作业。

第六次也是这次,让写关于读书会的策划书。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以前也只是作为参与者,这回要从组织者的角度考虑,安排老师们坚持长期的、专业的阅读,自己还要考虑阅读书籍的选择,重点内容的引领,分享会后的总结。既要保证教师阅读的积极性,更有保证这次专业阅读的深度,真的不简单呀。也许若干年后这是某一种活动的起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阅读地图》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