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际学校”:家长是客户,学校像银行

大家好,我是乔一瞧。

作为普通9年义务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很好奇读私立、国际学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之前对此的认识,仅来自于某些国产电视剧。


所谓的国际学校,真的那么“贵族”?

日常生活,真的那么抓马?

对此,我们采访了一位在国际学校任职的老师。

她向我们讲述了工作的真实情况和感受。


“留不留,主要看老师美不美”


我们学校在一个二线城市,靠西边的位置。

我主要负责小学1-3年级,学生一年的学费5万左右,包三餐和住宿。

这个收费标准,在我们那个区,算是最高的了。

当然,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太小,不想住宿,也可以选择走读。

为了方便走读,很多家长会在学校附近买房。

学生也可以坐校车,就是费用要比住校更贵一些。



在国际学校做老师并不轻松。

老师之间的薪资是保密的,不过班主任会高些,因为更操心。

这种操心主要是面对家长的。

一个班32-34个孩子,沟通工作很复杂。

因为对于私立学校的老师来说,家长更像是客户。

学校首先要保证收益,老师就要尽全力留下“客户”。

尤其在小学1-3年级时,学生换学校的事情非常普遍。

因为周围类似的私立学校很多,竞争很大,家长之间也会各种比较、试读,然后才定下来。



这么做个比喻吧。

老师就像是银行的大客户经理,家长就像是客户,明年还有预存的150万,所以不能让他们走呀。

这对老师的要求就比较高。

除了能力和经验,更重要的,其实是看家长认不认可你。

我当时面试的时候,190多个人同时竞争,最后语文老师只留了4个。

所有面试环节,一天之内就要进行完,你说这能主要看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看形象好不好啊,有没有亲和力,讨不讨人喜欢之类的。

这也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吧。


“孩子在学校哭,家长在班主任那哭”

对家长来说,为孩子选学校,同时也是在“净化”自己的圈子。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高端的圈子里成长。

在我们学校,家长来源主要有三类。

一部分是南方过来做生意的,因为户籍不在这里,孩子没法上本地的公立学校,只能送私立。

一部分是周围重点大学的教授,高知圈的后代。

再有一些,就是本地的有钱人了,拆迁户,或是家里拥有两条商业街的那种。

以前刚工作的时候去家访,还经常会被惊到。

那种家住4层独栋别墅,屋里直接带电梯的家庭。

看他们的生活,就好像看电视剧一般。

不过,想象中的那种鄙视链啊,攀比之类的情况,倒不多见。

毕竟大家都挺有背景的,谁鄙视谁啊。

现在的家长,也都比较有素质了。

要是在5年以前,可能还会有那种冲老师打响指,吆喝你过来的情形发生,现在几乎没有了。


不过,即便如此,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还是一样的糟心。

特别是高知圈,那些在教育部门工作的家长,对教育很有自己的看法。

越是这样的,孩子越难达到他们的期望。

还有那种又宠溺,又想锻炼孩子独立的。

孩子一哭就心疼,又不敢露面。

所以,我们办公室里,经常看到这种情景:

孩子在教室里哭,家长在班主任那哭。

作为班主任,就只能一边哄孩子,一边哄家长了。

说句实话,来这读书的孩子,物质上肯定是不缺的。

学校安排的课程,也尽可能多元。


英语是最重要的。

每个孩子一年级开始就要学,每年寒暑假,学校还会送学生去国外做交换研学。

除了日常课程,还有各种兴趣班,比如烘焙课、机器人、科学小制作、高尔夫、游泳……总共有40-50门,自选。

每年还有夏令营活动,国内外的线路都有。

这些,都要额外收费。

不难看出,从学校到家长,大家都想在方方面面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可是,有些问题,还是很难解决。

“10岁的女孩,自残多年”


对于小学生,家长总有这样的心理。

“孩子小,不懂事。”

“还没定性,有点出格行为很正常。

但是老师能看出来,有些孩子的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然而,有的家长却并不懂这个道理,或是没有时间去关注。

像我们班有一个小孩,学习挺努力的,但写出来的东西总像乱码一样。

我们几个老师讨论了一下,觉得孩子可能是在知识输出这块,出了什么问题,建议家长带孩子去检查一下。

但家长却不信,觉得孩子就是不用功。

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一次考试,她语文考了40多分。

家长会后,她爸爸找到了我,上来第一句就是:

“怎么考得这么差?对得起我从家到这的油费吗?”

孩子一听,当时就哭了。

并且,因为父母做生意太忙,她竟然有好几次都被忘在了学校,没人接回家。

有一次实在太晚了,我只好把她带回自己家,给她买了点零食,陪她看看动画片什么的。

虽然学习不行,她却很擅长体育。

我就和家长沟通,想着孩子是不是可以走体育特长。

可家长的想法非常传统:我们得靠文化课考大学。

在她升入4年级之后,就换了老师(我只负责1-3年级)。

偶尔我也会打听一下她的情况,却又不好问太多。

也不清楚她现在怎么样了。


另外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也是一个四年级的女孩,差点就被送去心理咨询了。

她的脾气非常暴躁,一旦生气,就会控制不住地自残。

她的胳膊和腿,都是被自己指甲抓的各种疤痕,已经没法看了。

此外,脾气一上来,她还会动手抓打老师,拉都拉不住。

后来和她妈妈聊天,才知道孩子的爸爸特别严格。

小时候因为不懂礼节,吃饭的时候米饭扔地上,她爸就把她狠狠打了一顿,屁股三天都没消肿。

从那以后,只要是家里有人大声说话,她都会吓得浑身发抖。

慢慢的,就形成了她暴虐的性格。

作为老师,我只能教她一些平复情绪的具体方法。

比如生气的时候在心里数数,告诉她不要惩罚自己等等。

但家庭对她的影响,才最深远。

这些影响,远远不是老师的一句话就能轻易扭转的。


说实话,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觉得自己能做的,实在太少了。

因为教育,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和工厂不一样,有一套既定的流程和标准,最后出来的学生,仿佛同一个整容医院出来的“流水线模特”一样。

教育只能因人而异。

作为老师能做的,就是班上的30几个孩子,尽可能地每天跟他们抱一抱,击个掌。

尽自己所能,给他们一个最好的状态吧。


END

PS:大家好,我是乔一瞧。

我们的人物栏目开通【故事征集】窗口了!

在公众号“ONE文艺生活”后台回复【人物】,在弹出的链接中,写下你想要了解或者分享的人物故事;

也许,下一个人物故事的主角,就是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揭秘“国际学校”:家长是客户,学校像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