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瘫痪

4月27日,晴。

阅读书目:《都柏林人》。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出生于都柏林,从小学习成绩出众,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能,这本熟练运用象征主义和刻薄文体的《都柏林人》是他22岁时就开始创作的作品。而他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是现代史诗般的巨著《尤利西斯》,并以此开创了“意识流”写作的巅峰。说起意识流作品,我们许多普通读者往往望而却步,连乔伊斯的太太都说:“你为什么不能写点别人看得懂的东西呢?”但这些看不懂的作品却在时代发展中历久弥新,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能从故事中读出自己的感悟。

图片发自App

金句 :

我感觉到我的灵魂退缩到了某个又舒服又堕落的区域。

他觉得自己是生活盛宴的局外人。

我几乎没有耐心来严肃地生活,既然这正儿八经的生活挡在我和我的愿望中间,那在我看来它就好像是儿戏,丑陋单调的儿戏。

我除了几句日常客气话,再没有对她说过什么,可是她的名字却像一声呼唤,会调动我全身血液喷发愚蠢的激情。

她的陪伴就像是热带植物周遭的热土。

记录及感悟: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是“精神瘫痪”的,每一个小人物都迷茫,无法自救。而这种“精神瘫痪”正是当时爱尔兰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乔伊斯曾自信地宣称,《都柏林人》书成之后,即使这座城市某一天被焚毁,也可以按照这部作品将其恢复原貌。乔伊斯的自信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曾经因内容太过真实,而冒犯了英国殖民当局和爱尔兰当局,经历了22次退稿,但最终也是由于真实的魅力,成为了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小说集。

一、爱尔兰的教育问题和乔伊斯的自我剖析。《一次遭遇》源自于乔伊斯在教会学校念书时和弟弟史坦尼斯劳斯的真实经历。这表面看是一个少年叛逆式的小故事,但是对主人公“我”完整心理活动的刻画却将这个故事引向了更深层的意义。准确地说,这场偶遇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因为在时间间隔只有几分钟的对话中老头像演戏一般表现出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和人生理念。第一次,他是一个叛逆老顽童,读《乌托邦》,主张少年就应当叛逆冒险,每个男孩子都应该有一个喜欢的女孩;而第二次,他则成为了一个残忍的卫道士,描述着自己如何对叛逆的和结交女孩的男孩子处以鞭刑。故事自然是以两个孩子的离开而告终,而“我”与马霍尼的性格对比在结尾处愈加凸显。“我”是个敏感、优柔寡断、书生气的孩子,在与陌生老头的谈话中,为了显得与淘气的马霍尼不同,“我”谎称自己读过他提到的所有书,并不断掩藏自己的恐惧与无知,装得成熟而世故。但马霍尼不同,在冒险中他果断而无畏,面对陌生老头丝毫不掩饰自己顽皮、不爱读书的天性,这一点也是“我”所看不起的。这样的关系,同现实生活中乔伊斯与弟弟的关系类似,虽然身为著名作家,但乔伊斯一直在弟弟的资助下度日,他一方面羞愧于自己的无能,另一方面又认为弟弟应该牺牲自己来成就他的天才。因此,《一次偶遇》不仅仅是乔伊斯对爱尔兰教育的反抗,也是对自己矛盾心境的一次自我剖析。

二、短篇故事《常春藤日在委员会房间》所展现的爱尔兰政治状况。故事正是发生在常青藤日的委员会房间内,这场即将到来的选举是在民族主义候选人蒂尔尼和工人阶级候选人科尔甘之间展开的,而小屋的政客们多数都是为蒂尔尼团队服务的。小说中借由政客们之口透露出蒂尔尼的众多信息:他雇佣了小屋内的众人替他拉选票,但却迟迟没有兑现酬劳。并且蒂尔尼打算用向英国王室妥协的方式来博得支持。用故事中克罗夫顿先生的话说,他们选择支持蒂尔尼无非是两害相较取其轻的结果。民族领袖巴内尔之所以为爱尔兰民众所尊重,就是因为他支持爱尔兰自治并通过自己的政治斡旋取得了时任英国首相的支持,为爱尔兰赢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因此,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格外怀念连对手都尊敬的民族领袖巴内尔。对于祖国爱尔兰,乔伊斯总是不遗余力地去描写它最真实的一面,他批判爱尔兰不断把自己卖给英国。甚至连他最敬重的巴内尔,也被爱尔兰人出卖,“他们不是将他扔给心似豺狼的英国人,相反,他们亲手将他撕裂、蚕食。”巴内尔离世,爱尔兰后殖民时代的英国殖民统治和罗马天主教的统治使乔伊斯完全丧失了信心,他毅然走上了弃国流亡之路。

三、都柏林青年们人生困境的现实意义。《伊芙琳》和《一小朵云》是书中最能触动普通读者的故事。伊芙琳和钱德勒看似都是家庭中的那个牺牲者,他们一个放弃了与爱人一起开始新生活的机会,一个放弃了像好友加拉赫一样外出闯荡打拼的机会。如今的生活中,也有无数的伊芙琳和钱德勒。在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看到许多女性被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所束缚,认为一旦结婚,就要将生活的重心倾斜在家庭之上。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不同,也许有些女性在做了家庭主妇后,过得更加幸福满足。但正如伊芙琳在反复权衡之后才做出选择一样,如今的女性需要学会的是如何清醒地认知和自由地选择。女性当然可以选择回归家庭,但这样的选择可以是因为你的事业规划、人生规划,而绝不应该是由于男权思想的束缚。因为,只有在这种理智状态下做出的选择,才能让你更坦然地面对家庭、面对自己的未来。钱德勒的人生则是更多小城市青年的真实写照。在那个毕业生必做的选择题“去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小城市安逸”中,他们选择了后者。而当五年、十年之后,他们的同学在大城市中站稳了脚跟,他们自己却在小城市中愈加迷茫、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他们就难免陷入了苦闷之中。正如女性是否要回归家庭一样,这个问题也是道因人而异的开放性试题。对于这道题,选择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对待得与失。加拉赫的生活看似风光,实则也是空虚迷茫的,钱德勒的婚姻虽是他的牵绊,但也是他幸福的源泉。在这种不同的得与失之间,正确认识自己所拥有的,不纠结于已经放弃的,才是人生的幸福之道。

本书对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自己毫不留情的解剖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写作其实不仅是写给别人看,写出光鲜亮丽,而是光辉和阴暗、善良和邪恶、自私和无私,如此统一而和谐的呈现,首先是对自己的一种献祭,以笔作刃,把人性的复杂精微的剖示,大抵伟大的作品皆源于此。

或云,要读懂人,先读明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