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读书笔记

我的读书笔记分以下几个方面:


目录

一、我的感悟:

二、书籍信息:

1、书名(原名、译名):

2、作者(著者、译者、编者):

3、出版(出版社、出版时间):

4、背景知识:

三、整理归纳:


一、我的感悟:


1、前段时间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无论我要不要从事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有什么基础知识是我应该学的,由此我联想到“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叫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于是在微信读书app上面搜索了一下,发现牛津大学出版了一个系列的通识读本,我马上把能搜到的资源全部加入了书架待读(顺便也把剑桥艺术史系列书籍也全部添加了),这本书是我开始自学通识教育的第一本,希望能开启全新的广阔视野,滋润自己干涸已久的思想和灵魂。


2、无论是经济史还是文化史,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角度或者方向,我原以为全球史一定是冗长而繁杂的,但这个通识读本旨在让非专业人士了解主体脉络与核心逻辑,所以篇幅短小,如果集中时间几个小时就能读完,我碎片化的阅读也才花了两三天,从这个角度来看,非常有利于我建立阅读信心,读完之后也果真如此。


3、读书的真义并非记忆和背诵那些知识点,而是补充大脑中空白的信息拼图,掌握事物规律,学会透过现象去分析原因,找到关键的逻辑,用于指导更多的学习和实践,这类书与我之前读的小说类不太一样,没有金句可摘抄,唯有通过整理归纳线索和要点,将书中精要以自己的方式输出,才能达到消化吸收的目的。


二、书籍信息:


1、书名(原名、译名):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中文版)


2、作者(著者、译者、编者):作者:[英国]罗伯特·C.艾伦,译者:陆赟


3、出版(出版社、出版时间):微信读书电子版,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


4、背景知识: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是当今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位大家,他涉猎的领域十分宽广,思想非常活跃,多有创新之作。如《从农场到工厂:苏联工业革命的再诠释》(2003年),如《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2009年)等,一经出版,读者蜂拥,好评如潮。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全球经济史》是他专门为牛津大学的博雅教学(liberaleducation)而撰写的通识读物。


三、整理归纳:


1、全球经济增长率提升时间线:

公元元年到公元1400年,全世界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仅有0.05%。

15世纪以后,世界经济走上了增长之路。

17世纪的荷兰曾是当时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其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0.5%。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2%。

19世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其经济年均增长率竟然达到4%左右。

20世纪的东亚诸国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其经济年均增长率破天荒地达到8%至10%。


2、全球各国各地区经济拉开差距的核心因素:

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里,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差距甚小。

经济增长率的提升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能够超越发达国家的原因所在。

至今没有工业化的国家依然沉睡在传统社会里,经济状况当然就与工业化国家出现了天壤之别。

而在工业化道路上踯躅的国家,也就与发达国家渐行渐远了。


3、工业化是各国经济发展加速的关键,而开启这扇大门的是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它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富裕起来的国家;

而后发的德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都纷纷学习,并且遵循一个“标准模式”——罗伯特·C.艾伦将德国人李斯特的思想奉为经典准则。


4、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李斯特提出落后国家实现发展赶超,必须实现四个“目标”:

一要废除内部关税并改善交通条件,建立全国性的统一市场;

二要征收外部关税,保护民族工业;

三要成立银行,稳定货币,提供商业贷款;

四要建立大众教育体系,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和发明。

(李斯特1825年至1832年期间在美国生活,之后返回德国并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一书。)


5、关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多少经济学家都在哀叹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殊不知一方面,只有“人口红利”的消失,才能促进工资水平的提高,而工资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的全面实现,才能提升产业结构的水平。另一方面,只有工资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大众消费,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之前我以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看它的GDP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用人均来计算,读完这本书才明白,人口、特别是劳动力供需关系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6、罗伯特·C.艾伦总结的“高工资模式”: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度困惑于高工资到底是因还是果,其实它既是因又是果,首先由于劳动力的需求,工业化进程所需的劳动力在短时间内是急需的,供不应求,它决定了工资水平的提高,而高工资又促使资本投入改进技术,以节约劳动力、并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的逻辑。(一种螺旋形的进步轨迹:高工资导致了更多的资本密集型生产,而这一情况又进一步提升了工资水平。这一螺旋形发展轨迹解释了为何富裕国家的收入一路攀升。)


7、全球性经济体取得的成功,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化和乡村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工资水平居高不下。

第二,发展中的城市和工资水平较高的经济体对于农业有着巨大需求,既需要大量食物,同时也需要大量劳动力。——结果就是,在英格兰和荷兰两地都出现了农业革命。这两个国家农业劳动者的人均产量都增加了约50%,达到欧洲地区的最高水平。

第三,不断增加的城市需求还导致英格兰和荷兰两地出现了能源革命。——能源革命触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第四,工资水平较高的经济体通常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工人。——读写能力提高的真正原因在于商业化经济体制之下的高工资。商业和制造业的扩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当时教育在商业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此同时,工资水平较高的经济体为家长提供了足够的资金,用于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8、20世纪,西方各国进一步拉开了与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差距,但也有些国家和地区逆流而动,赶上了西方的脚步。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韩国和(没有完全取得成功的)苏联。

“标准模式”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不足以让增长率达到赶超西方国家的水平,所以有了新的模式——“大推进模式”(计划经济体制)。

在发达国家保持年增长率2%的情况下,贫困国家要想在两代人(六十年)的时间内赶上它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就必须达到4.3%。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必须保持在6%以上,具体数值视人口增长速度而定。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些国家要想取得如此快的增长速度,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建设先进经济体所必需的各项要素——钢铁厂、电厂、汽车厂、城市等——而且是同时建设。这就是大推进式工业化。

每一项投资都取决于一种信念,那就是配套的其他投资必将实现。这样的宏伟设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一个制订计划的权威机构来协调各方行为,并确保实施到位。这些在20世纪成功摆脱贫困的国家和地区都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它们制订计划的机制有很大差异。


9、苏联的经济发展轨迹:

(1)苏联的大推进式发展始于1928年制订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列宁已经于1924年去世,斯大林掌权。)

(2)从1928年到1939年,苏联的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了20%。

(3)1939年,苏联加工的去籽棉花约为90万吨。相比1913年的产量,这一数字翻了一番,同时也比英国当年的产量多出了50%(由于日本的竞争,英国的产量显著下降),但只有美国的52%。

(4)1940年德国入侵时,苏联已经建立了成千上万的工厂、大坝和电厂。生铁产量已经从战前的最高水平每年400万吨提高到每年1,500万吨。这是当时英国产量的两倍,但只有美国产量的一半。发电量从50亿千瓦时提高到420亿千瓦时。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28年的8%左右提高到1939年的19%。

(5)1950年苏联就恢复了原有的资本总量,重新开始快速增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8%左右。

到1975年,苏联的生铁产量达到约1亿吨,超过了美国。消费品产量同样迅速增长。

(6)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缓。到80年代末,经济停止增长。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要进行“重组”。中央计划调控让位于市场经济,但这一变化来得太晚,已经无法挽救苏联解体的命运。


10、日本的经济发展轨迹(日本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德川时期(1603年—1868年),当时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

明治时期(1868年—1905年),此时权力回到明治天皇手中,日本开始推行经济现代化;

帝国主义时期(1905年—1940年),日本建立起重工业;

高速发展时期(1950年—1990年),日本赶上西方强国。


11、中国的经济发展轨迹:

1949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政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最低谷(448美元)。

2006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6,048美元,中国得以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194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50年—1978年)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12、中国正在追赶西方,但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其他国家未来又将如何?

这些国家要想赶上西方,就必须在教育、资本和生产率这三个方面缩小差距。

这些国家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哪一条最有效?对此人们争论不休,未有定论。同样,人们也无法确定,这些成功经验能否被移植到其他国家。因此,关于发展经济的最佳政策,人们尚未达成共识。

我觉得,所以说只是理论嘛,政治经济学,政治占决定性因素,全球经济史读到这里,战争和掠夺是欧洲富非洲穷的核心原因之一,非洲人并非天生就是低等人种,历史原因造成如今的局面,就是一个深渊,非洲何时能爬出来,尚未可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牛津通识读本:全球经济史》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