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之本-脾胃保养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后天之本-脾胃的保养》。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消化道溃疡发病率10% ,慢性胃炎发病率 30% 。可以说是“胃病大国”了。

我国胃癌的发病率目前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占第二位,死亡率高居第三位。 更为严峻的是,目前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超过42万例,占到全球新发病例总数的42%,居全球首位。尤其是近年来,胃病发病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胃病。数据显示,19岁~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是时候该发起一场保“胃”战了,脾胃为后天之本,保养好脾胃不但能避免癌变造成死亡,还能充分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滋养全身五脏六腑,保证人体健康。今天我们脾胃保养主题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1、了解脾胃:脾胃指的什么?

2、理解危害:伤脾胃的后果?

3、观察倪端:脾胃差的表现?

4、脾胃保养:怎样做养脾胃?

Part 1 了解脾胃:脾胃指的什么?

在西医中,解剖学上的脾、胃是两个人体器官,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功能,参与人体淋巴组织的免疫活动,产生淋巴细胞,属于淋巴系统的一部分。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分泌胃液,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但中医学里的五脏六腑,实际上是一个“功能区”的概念,比如中医中的脾是指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重要脏器。所谓精微,在中医里就是指食物被消化后可以转化为气血的部分,那些不能为身体所用的部分就是糟粕,而脾主运化和升清,也就是转化、运输,把食物转化成很小的营养物质,向上运输到心和肺,再运输到全身。

而中医里的胃是受纳、腐熟水谷的场所。《黄帝内经.灵枢.玉版》中说:“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及初步消化的功能,食物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下传于小肠以进一步消化吸收,为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提供支持。

脾、胃这两个功能区常被“相提并论”,共同承担着消化吸收的重任,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意思是如果把胃比作一个粮仓,脾就是运输公司,所有吃进身体里的食物都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输布全身。也就是说,古人认为人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所以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因此养生要非常重视脾胃。从中医对脾胃的定义来看,脾胃二字实际上泛指整个消化系统,它包括了胃、大肠、小肠以及胰腺等脏器的一些功能。

Part 2 理解危害:伤脾胃的后果

一旦我们理解脾胃指的是人的整个消化系统,就能够明白伤脾胃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随着现代医学开始进入“整合医学”的轨道,功能医学更重视人体系统内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而胃肠道的重要性已经被提到了第一重视的位置,《整合肝肠病学》就提到:胃肠道功能的失调是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启动机。

所以脾胃差,就意味着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导致食物中的营养不能被身体有效吸收和利用,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和系统得不到补给支持,人就容易乏力、气短、头晕、嗜睡,精力体力都会下降。同时,消化系统中的胃肠道还是我们身体与外环境(食物)区别的重要屏障,一旦消化功能失调,失去营养支持的消化道也会受损、萎缩,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就会进入我们的血液,反而成为对身体有毒的物质。

古人有句老话: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这就是说我们的胃肠道屏障如果受损了,食物中不论是未消化完的碎片,还是有毒物质,亦或是病菌,就会像冲破封锁线的敌军,直接侵入我们的身体,一旦毒素入血,那么肝脏、肾脏等等其它器官,就难免受到攻击和损伤了,久而久之随着各脏器功能的失调和衰竭,严重的慢病就会发生。

明末医家孙文胤有一句话:“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就是说脾胃对五脏有很大的影响,古人认为,“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影响五脏。那么中医理论中的脾胃和五脏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我们一起看看:

心与脾胃

在中医理论中,心和脾两个功能区就像一对母子,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而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此外,中医中的心还包括藏神的功能,也就是主神志,是广义上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也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等。中医认为,脾虚就不能正常运化食物,形成身体需要的精微物质,精微物质减少,血就化生无源,这样,心就会无所养,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等等这样的心血不足的症状,而劳神思虑过多而伤心神心血,最后就会伤到脾气,出现腹胀,食少,乏力等等这样的脾气不足的病症。

从现代医学上看,中医的心其实也可以看作包括了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功能,那么胃肠道功能的失调会造成身体营养消化吸收的障碍,从而引发身体能量代谢障碍、修复原料不足的状况,我们身体中的每个细胞都是需要营养物质补给来更新换代的,如果能量不足,修复原料不够,那么细胞就会受损伤,正常的工作不能进行,神经系统也会出现各种状况,而“劳神思虑过多”本身也是生理压力的一种,它会引发身体的应急反应,在应急反应下人体的营养调动、运转模式都和平时不同,消化系统功能会受到抑制,这本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只能短暂应急,所以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人就会出现胃肠有关的疾病,影响消化功能,在中医上就成了“脾胃不和”。

肝与脾胃

中医认为,肝与脾胃是互相影响的,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生血、统血,所以只有脾气旺,气血才生化有源,肝才有源疏泄,有血可藏。因此,中医认为肝胆功能不好,根源也在脾胃上,反过来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会导致的肝郁气滞,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需要“养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现代医学上看,中医中的肝功能区不仅仅是肝脏的功能,也包括了一些相关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而肝肠之间是有互动的,《整合肝肠病学》这本书中就详细论述了肝脏和肠道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肝脏分泌的胆汁是如何滋养肠道健康,而肠道的屏障功能又为肝脏的顺利运转提供基础。一旦我们的肠道受损,那么接下来的第一受害者就是肝脏,因为肠道内的毛细血管都会汇集到门静脉后通向肝脏进行营养的调配和处理,毒素也会在这里进行解毒工作,基本上肝脏功能出问题的人,胃肠道功能肯定是受损的。

肺和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治理全身。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从现代医学上看,消化系统的上皮组织,和呼吸系统的上皮组织,都同属于黏膜系统,当消化系统受损的时候,一部分黏膜系统的受损会引起整体的炎症反应,这种转态就好像新冠疫情中的武汉,一个地方出现状况,就会波及全国都进入严防戒备状态。所以胃肠道黏膜的损伤,也会引起呼吸道的问题,而且上皮组织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是类似的,因此胃肠道功能下降、消化吸收营养素能力下降,都会导致营养的供给跟不上身体需求,呼吸道的黏膜也会随之受损,自然容易出现问题。

此外,中医认为脾虚往往肾也虚,中医中的肾功能区包括了生殖系统在内,而生殖系统是人体出现问题时第一舍弃的对象,道理很简单:自己生存都成问题了,还管生不生殖?显然是顾不上的嘛。因此,民间有句俗语:脾胃伤,百病生,脾胃运,百病消。中医将脾胃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养好脾胃就是从源头杜绝导致生病的因素,现代医学也同样证实了相同的思路:调理胃肠道,是所有慢病管理的第一步。

Part 3 观察端倪:脾胃差的表现?

中医理论中,脾胃不好有几个主要症状:纳呆、腹胀、腹泻和便溏。纳呆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腹胀就是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腹泻和便溏,就是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此外,中医理论中还会通过面诊来观察,包括:

1、脸色发黄

一个人如果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拿那么营养就无法很好地滋养身体,皮肤-黏膜系统是人体出问题是很快放弃的对象,因为皮肤-黏膜系统相对于内脏来说那肯定属于次要位置,所以这样的人脸色就容易暗淡发黄。

2、鼻头暗淡

中医中有面部和五脏六腑对应关系的理论,我们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在中医中,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鼻头发红表示脾胃可能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粘腻等。

3、 口唇无血色、干燥

中医认为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4、 睡觉时流口水

《黄帝内经》有“脾主涎”一说,认为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中医认为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有这方面问题的人,不妨感受一下自己是否有口中的异味,如果有,这也说明胃肠道有炎症,应及时进行调理。

5、 便秘

中医认为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便秘。从现代医学角度上看,肠道的损伤、菌群的紊乱,这都可能会造成便秘。

6、睡眠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促进睡眠的物质很多都是在胃肠道产生的,比如胃可以分泌大量的褪黑素,所以胃不好的人褪黑素的分泌有障碍,大脑没有足够的褪黑素就会睡不好。此外,很多让神经平静安宁的物质在肠道中产生,肠道受损、菌群紊乱,就会干扰这些物质的生成,从而影响睡眠。

7、精神状态不佳

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而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肠道是我们的第二大脑,肠道屏障的损伤也叫肠漏,肠漏会导致”脑漏“,也就是血脑屏障的受损,从而影响脑部的功能。

Part 4 脾胃保养:怎样做养脾胃?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脾胃要怎么保养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正确的脾胃保养之道。

1、好好吃饭,均衡营养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吃饭,均衡营养。饮食对于脾胃的养护是第一位的,这里的均衡营养是要给身体提供负担小、营养密度最高的食物,给身体充分的供给。很多人觉得,我也好好吃饭了呀?怎么没有效果呢?

这就要说到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了,每日的营养中,都要给身体提供七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此外,蔬菜水果中丰富的植物营养素也是身体所必需的营养,它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维护健康。大方向理论虽然很简单,其实做起来却不容易,光是食物的种类,很多人就无法达标,更不要说如何从食物中摄入充足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太多的人早餐只吃些粥、咸菜,顶多加一个鸡蛋,就匆匆上班去了,身体是很智能的,它为了保命会自动多吃一些碳水化合物,但这样不合理的早餐食物搭配就无法提供更多其它的营养,只有碳水是超标的,反而引起了虚胖。

现在张文宏教授呼吁大家多吃蛋白质,其实不仅仅是蛋白质,蔬菜的摄入量、种类,以及主食的多样化、粗细搭配,都是营养学中的讲究,很多人一想到主食都只有米饭、面条、馒头、包子、面包,除此之外想不出别的主食,而这些主食其实都同属于一种类别——精制主食,这样的主食不仅没有真正变换花样,还存在营养密度低、热量偏高的情况,吃下去反而给身体造成了负担。

因此,好好吃饭,均衡营养,这是一门大学问,一定要花时间在上面,学习基础的配餐,并摸索出合适自己的饮食之道来。

2、规律作息,规律进食

不熬夜,三餐定时定量,这件看似很小的习惯,对于胃肠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养护。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我们前面提到过,胃是分泌褪黑素的重要地点,为什么胃会分泌褪黑素呢?其实褪黑素不仅仅告诉大脑细胞要休息了,还会告诉胃细胞要开始休养生息了,在褪黑素的作用下,胃酸会停止分泌,胃细胞会开始进行自我修复的程序,而打乱生物钟后,褪黑素的分泌水平就会跟着紊乱,从而影响胃的修复进程,也就破坏了胃的正常功能。

三餐定时定量也是很重要的习惯,规律的三餐能够让身体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利于胃的工作,利于营养及时消化吸收,为身体补充能量,如果三餐时间表紊乱,那么身体有可能会需要拆解自身一部分组分进行应急,就有可能影响到肠胃的工作。不定时的三餐也可能会导致暴饮暴食,因为太饿而吃下过多的食物,吃的速度又太快,胃的工作量翻倍,从而造成损伤。

其它小习惯包括吃饭不要速度太快。吃得过快,食物往往咀嚼得不细,胃就要做牙齿本该做的工作,很容易损伤消化道黏膜,产生慢性炎症,还会造成胃动力下降,增加各种疾病的可能,所以吃饭不要过快。

3、饮食清淡,注意卫生

重口味的油盐通常是容易刺激胃黏膜的,有胃肠损伤的人吃太多辛辣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有研究表明在进食大量辣椒之后胃黏膜会呈出血、水肿状态,偶尔饱饱口福、选择适当的辣度是可以的,但经常吃天天吃,胃肯定是会不舒服的。此外,很多人经常吃的油都是经济用油,比如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等等,这些油中促发炎的因子较多,容易让胃肠出现炎症。老人常说花生吃多了会”上火“,其实就是里面的油脂属于促发炎类型的,因此这类油就要减少,而更多引入橄榄油、山茶油、亚麻籽油、紫苏油和鱼油等等天然消炎类油脂。

其次,注意饮食卫生。国人早就有长达数年的”冰与热“之争,中医常说“胃喜暖而恶湿寒”,要想保护好我们的脾胃,少吃冰冻的食物和凉的饭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从现代科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卫生问题,没有烧开的水里细菌比较多,古时候的食品安全系统又没有现代这样好,所以吃了生的或者凉的东西就容易生病,比如毛主席时代就流行烧水喝,主要就是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卫生系统不够完善,烧水能够很好地减少病菌。

现代社会中此类事件相对较小了,但平日也要注意,比如餐馆中的生鱼片、生牛肉等菜肴,如果自己知道胃肠较弱,还是要谨慎为好,煮熟了再吃,避免病菌侵袭本就较为薄弱的胃肠道屏障。有些人突然吃较多的冷饮也有可能导致毛细血管急剧收缩,出现头痛的冰激凌痛现象,虽然和胃肠道关系不大,但毕竟会比较不舒服,有点人也可能会因为突然腹部受寒凉而出现胃痉挛疼痛。因此,保暖对有胃病的人是有好处的,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本来腹部这块血液循环就不是特别好,更要注意胃部保暖,夜晚睡觉时把肚子盖好,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4、合理运动

长期久坐可伤肉伤脾,使人脾胃功能下降,经常运动既放松身心、增进胃肠蠕动、增强抵抗力,还可以增加胃消化能力,提高肌肉的运动力,脾胃也会慢慢变好。坚持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身体活动带来的消耗会增加饥饿感,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同时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5、让自己开心

中医认为,思虑伤脾,经常思考压力过大会抑制胃酸分泌,影响消化系统的工作,也使粘膜修复能力下降。情绪、心态都会引起胃肠症状,长期的不良情绪也会破坏免疫系统,增加胃肠道疾病导风险。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让自己开心,减少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可以有效的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总而言之,脾胃好吸收好,身体就好。细心呵护脾胃,健健康康一辈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天之本-脾胃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