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论中国》

“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思想差异如同我们和古代中国人之间,我们难以理解古代人的真实生活,社会风气,生存压力等细节。如同当今的中国和美国,互相不理解对方的生活一般。”                                                                                                      ——公紫墨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论中国》一书的作者,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博士,前美国国务卿,著名的外交家,最被中国人熟知的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一称呼。原本这个称号并不是基辛格博士一人所有的,但是每次看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起来的人却总是他。《论中国》是他于2011年发表的书,书中重点记录了他同中国四代领导人的对话实录,以及他个人对身处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美关系的判断。本书内容翔实,视角独特,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阅读,我将对毛、邓、江三代领导人时期就中美建交,改革开放和第三次台海危机做重点介绍。

                                            “生活在意识形态决定一切的时代”

中美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时代,是意识形态决定一切的时代。彼时的中国在国际环境中处于冷战的高峰期,美苏两强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各地,针对生活、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展开斗争,美国在当时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冷战中期中国和苏联关系转恶,百万苏联红军在中国边境待命,中国国内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期,国内老一辈的共产党领导人先后被打倒;国内教育、文化、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的核心任务是同资产阶级分子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做斗争。在这样的内外双重意识形态的阻碍之下,中国同美国建交可谓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

最初的建交是秘密进行的,由于美国国内的反共势力和中国国内反对资产阶级的浪潮,两国领导人虽然有心建交,但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运作着。

   “我们一行人取道西贡、曼谷、新德里和拉瓦尔品第前往北京,对外宣称是代表总统外出调查。” “为了保证最后的辉煌盛举不受影响,我们故意把在沿海每个城市的逗留都安排的极其枯燥乏味,以免媒体紧追不舍。我们到了拉瓦尔品第后,我以生病为由假称需要休息,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一个巴基斯坦的避暑山庄躲了48个小时。”

这便是中国建国以后,第一次同美国接触的真实场景。基辛格博士的秘密访问时间只有48个小时,美国方面知情人不超过五个,但这一切决定了冷战后期的国际形势走向。

最初的中美关系的建立,不同于两个国家正常建交的模式,即互访,谈判协商,签署协议,联合发表等一系列流程,彼时的中美建交更依赖个人关系。基辛格同共产党之间(主要是苏联)有着较丰富的外交经验,但对于中国却不甚了解,他以推测共产党的惯性思维的方式来揣测中国领导人的行为,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却感受到了极大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仍然保留了一部分 ‘制夷’ 的传统,他们让对方以 ‘老朋友’ 的身份进入中国 ‘俱乐部’ 而感深感荣幸,这样就使对方难以表达不同意见,也拉不下面子与自己对抗。历史上中华帝国的外交手段就是设法让对方主动提出中方喜欢的建议,然后中方予以认可,好像是给了对方一种个人的恩惠。

中美的建交中,与其说是美国同一个共产党国家建交,更不如说是同中国建交,这种中华文化带来的独特性影响始终贯穿至今。

中美建交,两国面对当时共同的威胁——苏联,展开了一系列的三角平衡与制衡的策略,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深刻的明白,只有中美合作才能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虽然存在台湾问题的分歧,但两国一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外交关系。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美国弱化了苏联的出兵意志,在伊拉克战场上中美有限的军事合作,直至拖垮苏联的经济,继而发生东欧剧变以前,无论美国领导人来自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同中国保持合作的关系仍是最后的底线。

                                            “改革开放为中美关系加上了一道保险锁”

1978年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通常大家对这件事的理解范围局限在中国国内,认为改革开放重塑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和思想。但是这场改革在世界范围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长达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从清末的闭关锁国开始)中国一直没有以一个整体国家的形象和市场参与国际间的经贸活动。最初中国并不愿意加入,中途被外国侵略者强行打开了市场,随后国内军阀割据引发国内市场分裂,最后虽然中国完成政治上的统一,但是由于冷战的意识形态分裂,世界市场因此一分为二。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一次十几亿人口的市场整体加入一个完整的世界贸易循环体系中,中国人从清末的"闭关锁国",到此时的同全世界进行商贸交流,这期间中国人付出了太多的血和泪。

  不同于毛泽东时期领导人很少外访的情况,邓小平常常通过外交访问与其他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在访问美国期间,邓小平看到美国先进的工业化生产流程十分感慨,表示希望中国也可以学习这些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帮助中国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时期的中国,同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开始建立经贸关系,吸引境外投资,学习工业化生产技术并将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市场莫过于美国、日本和韩国。中美建交本是为应对苏联的全球扩张的武力威胁,但是随着苏联自身发展的问题日趋严重,加上越南战争中的“不作为”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的“乱作为”,致使其国家实力严重下滑,对中美的威胁程度大大减少。因此同美国有更深的经贸合作成为了中美关系的“一道保险锁”这里我展开讲一下美国方面的社会思维的复杂性。

  和中国人注重现实利益,考虑整体利益不同,美国人更重视意识形态,注重个人利益,加上美国超大规模的国家性质,导致美国社会极其的复杂和多样。我们常说中国很大,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但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集中在中原,华南,华北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国的主要矛盾也是各地区生产力不同所引发的社会结构性矛盾。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国土面积和中国相当,但是人口结构却相当复杂,当前的美国白人人口将很快不足总人口的一半,“人口拉美化”是美国当前最底端的社会矛盾。由于人口结构复杂,产业与人口分布分别集中在东西两个海岸线上,导致美国国内政治极其多样化,而能统一整个美国人的思想凝聚美国社会共识的工具便只能是意识形态,所以美国政党一直将意识形态放在政治运作的首位,所以我们常看到的美式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等用于统一社会共识的意识形态口号。

    很多年我一直不理解,美国人真的这么闲吗?没事总拿这些口号说事,美国自身的贫困人口问题不解决,常年导致黑人、拉美等少数族群无法发展,但是美国却“异常”关心中国贫困人口发展问题。但如果我们将意识形态放在第一位时,帮助国内人口摆脱贫困是社会问题,一个政府只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意识形态问题是压倒其他所有问题的。所以中国人经常感到无法理解美国很多的政策的时候,可以思考这些政策本质是不是为了解决美国国内的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当时美国最主要的意识形态就是反对共产主义,可见商贸合作能突破意识形态的封锁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中美关系最差的那几年"

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联合抵抗苏联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因此中美关系变得极不稳定起来。从前由于政治需要和经济合作,不论美国普通民众如何反对同共产主义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美国的精英阶层的思想较为统一,即必须同中国建立稳定且高层次的外交关系,但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精英阶层产生了思想的变化。这里简单列一下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

1993年银河号事件

1994年黄海对峙

1996年台海危机

1999年大使馆被炸

2001年南海撞机

这里每一件事情都深深的刺激了全体中国人的心,基辛格称这一时期 “让中国人会想起长达一个世纪被外国侵略者摧残的历史”,现在重点讲讲1996年的台海危机。

1996年李登辉竞选台湾地区的领导人,试图逐步扩大所谓的”国际生存空间“其实质是为了谋求”台独“。他采取”度假式外交“即利用私人身份访问,但实际却尽量用外交方式运作。例如李登辉利用康奈尔大学校友的身份访问其母校,但是访问期间李登辉发表”台独“言论,严重的破坏了三个联合公报的底线,导致中美关系陡然紧张起来。中国方面军委集结了海陆空和二炮的后勤部队,十几万大军对台进行作战演习,包括导弹实射。而美国派遣“独立号”,“尼米兹号”两大航母战斗群驶入台湾海峡,战争一触即发。

彼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美国有很大的差距,但面对台湾的挑衅和美国的武力胁迫,中国只能正面应对,随后美国通过关闭中国军队GPS等技术手段,导致中国军队无法追踪到美国航母,从战争角度而言,这对当时的中国无疑是巨大的耻辱。我们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北斗导航系统,发展自己的航母?96年的台海危机就是最好的答案,当你的武器技术均依赖他国的时候,你能遭遇的结果,便是如此。

台海危机后的几年中先有大使馆被炸,后有南海撞机,美国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中国人民忍耐的底线,当时的国际环境可谓紧张到了极致,倘若不是9.11那惊人的两撞,导致美国战略重心被迫转移至中东,中国是不可能获得这长达近20年的发展时期。

                                                                “当前的中美关系”

很多人曾经问过我怎么看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我个人看法是比较悲观的。如同小时候我很羡慕有些人自称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人,或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化是中西兼并的。现在倘若谁同我谈起此种论调,只会让我觉得这个人既没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也没深刻的理解西方文化,这两种文明从底层便存在严重的冲突,一个人只能二选一否则将两个都不是。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有着强烈的阶级内核,他们只认同一种思想和文明,并致力于消灭任何和自身不同的思想和文明。西方文明的核心在古代是消灭“异端”,在现在是抨击其他文明不具备“普世性”而西方文明是“普世性”的,所有人必须遵从西方文明及其定义下的“真理”。 而中华文明则更像是一个不停旋转的漩涡,他会不断地吞吃周围的文化和思想并逐步将其嵌入进中华文明的体系中,这便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从上帝视角来看的话,西方文明的扩散势必带着战争和屠杀,所以在西方文明老牌帝国认识到自身的武力不足以应对新兴的强国时,他会接受和平交接权力的选择。而中华文化的扩散并不一定伴随着战争和屠杀,甚至作为文明主体的汉人都不一定获得战争的胜利,但是中华文化独有的螺旋吞食的能力,可以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步同化其他文明,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同时也是其可怕的地方。试问这样的两种文明发生权力交接,不发生冲突是不可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 《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