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基础知识:城市/大气/对流边界层

气象学基础知识:城市/大气/对流边界层

  • 1 城市边界层(urban boundary layer, UBL)
    • 1.1 定义
    • 1.2 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因素
  • 2 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s, ABL):
    • 2.1 定义
    • 2.2 大气动力层分层:
    • 2.3 大气边界层厚度(Boundary layer depth):
  • 3 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 4 逆温层(inversion layer)
    • 4.1 定义
    • 4.2 形成原因:
  • 5 地表能量平衡(urban surface energy balance)
    • 5.1 大气受热过程
    • 5.2 地表能量平衡方程
  • 参考

1 城市边界层(urban boundary layer, UBL)

1.1 定义

定义:城市边界层(urban boundary layer, UBL)是行星边界层(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PBL)的一种类型,是气流由乡村流向城市过程中,在城市前沿的下风方发展出来的一个内边界。
Building walls and the elements lying between buildings, for example, define the urban canyon (UC).

城市冠层(urban canyon layer, UCL):地面到房顶之间,气流和能量交换过程由微尺度、特定地点的特征和过程控制。
粗糙次层(roughness sublayer):在城市冠层之上常出现建筑物尾流现象的扰动尾流层
惯性次层(inertial sublayer):也称城市近地层(urban substratum layer, USL)、表面层(surface layer)或恒定通量层(constant-flux layer),在粗糙次层之上。湍流通量随高度恒定,允许测量景观尺度的能量平衡通量和雷诺应力。
近地面层:城市冠层+粗糙次层+惯性次层

气象学基础知识:城市/大气/对流边界层_第1张图片

尺度说明:
微尺度(microscale):街道尺度,范围在0.1~1km之间。
局地尺度(local scale):社区尺度,范围在1~10km之间。
中尺度(mesoscale):整个城市

1.2 城市边界层结构的影响因素

①动力因素:由粗糙表面引起的拖曳力作用
②热力因素:由下垫面不均匀引起的不均匀加热作用

2 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s, ABL):

2.1 定义

定义:与地表直接接触,厚度约为1~1.5km,具有湍流特性的大气层(对流层最低部分)

2.2 大气动力层分层:

  • 近地表层(surface layer):白天和夜晚ABL的底部10%,通常由莫宁-奥布霍夫相似性理论(MOST)参数化。
  • 对流混合层(convective mixed layer):白天ABL的上部90%,由于浮力效应和强烈的湍流而混合良好。

气象学基础知识:城市/大气/对流边界层_第2张图片

2.3 大气边界层厚度(Boundary layer depth):

大气流过地面时,地面上各种粗糙物体,如草、沙粒、庄稼、树木、房屋等会使大气流动受阻,这种摩擦阻力由于大气中的湍流而向上传递,并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达到某一高度后便可忽略。此高度称为大气边界层厚度。

  • 影响因素:气象条件、地形、地面粗糙度

3 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CBL):

晴朗白天中纬度陆地上的大气边界层基本上都属于不稳定的类型。白天小风少云的天气下,太阳对下垫表面的增热导致感热通量向上的输送,逐渐形成不稳定层结的边界层。由于地面加热而触发的对流热泡是不稳定大气边界层湍流的源动力,它们的对流_上升和下沉决定了边界层动力学结构的基本面貌,因此不稳定大气边界层常称为对流边界层。而大尺度强湍流的驱动,使其具有垂直方向的强烈混合,因此通常又称为混合层。
气象学基础知识:城市/大气/对流边界层_第3张图片
对流边界层=近地面层+混合层+顶部卷夹层
近地面层:近地面层在边界层底部,大致占据对流边界层厚度的5%~10%。
混合层:混合层(狭义)指对流边界层的中部,其厚度约占整个边界层的50%~80%。强烈的垂直混合使风速、位温和比湿等要素的垂直梯度接近于零。
顶部卷夹层:对流边界层顶部的静力稳定区,其厚度约为混合层的10%~40%。上方自由空气向下,过冲热气流向上。

4 逆温层(inversion layer)

4.1 定义

定义:是指大气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的现象的层带。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影响,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逆温层能阻碍空气作上升运动,加剧空气污染。
气象学基础知识:城市/大气/对流边界层_第4张图片

4.2 形成原因:

①暖空气流到冷地面上形成的平流逆温
②地面强烈辐射形成的辐射逆温
③因底层空气湍流混合造成的湍流逆温
④因整层空气下沉而形成的下沉逆温
⑤锋面逆温
⑥地形逆温

5 地表能量平衡(urban surface energy balance)

5.1 大气受热过程

近地面含有大量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吸收强,导致近地面空气升温。
地面辐射:主要为红外线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太阳发射的电磁波短波辐射,除了30%被大气顶界反射回空间以及17%被大气吸收外,其它大部分以直射和漫射的形式到达地表。
遮蔽效应(the shade effect):短波辐射
俘获效应(the trapping effect):短波和长波辐射
气象学基础知识:城市/大气/对流边界层_第5张图片

5.2 地表能量平衡方程

气象学基础知识:城市/大气/对流边界层_第6张图片
气象学基础知识:城市/大气/对流边界层_第7张图片

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文专业相关,气象学,边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