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后思考如何“照见”?

叔本华

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可以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形式。

主体你可以认为就是“我”这个概念,其实更精确的来说,应该是观察者。
为什么“我”不是太精确呢,因为“我”这个概念有包括了我们肉身的嫌疑。其实我们的肉身本身,在叔本华的概念里面,称之为“唯一的客体”。它即是客体的一种,但是又和其他的客体不一样。

相反的,“客体”可以算作被观察者。

叔本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那就是:物质是作用之后的结果。

我们看到的所有客体,都是作用之后的结果。
苹果之所以放在桌上,是因为无数种作用之后诞生的结果。换句话说,这也就是因果律。因果律是维持这个世界的根本。

同时比较精彩的是,叔本华批判了所谓的唯心论。
有一些唯心论的观点认为,外在的一切都是虚无的,是不存在的。

叔本华提出的观点是,无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
只是二者不可缺一,缺少了客体,主体也就没有。缺少了主体,客体自然也不复存在。

那种认为外在一切虚无的观点,缺乏了对于主体的明确认识。
如果没有明确对于主体的认识,那空谈外在的虚无是毫无意义的。
这点我非常认同:离开主体谈任何客体都是不客观的。

这很有意思,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道教,虽然没有明确主体的位置。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大道的概念。
这个大道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我举个例子:心经里面有一句:“照见五蕴皆空”。
这就很有意思了,既然都“五蕴皆空”了,
那请问是什么来“照见”的呢?

当然不是眼睛来“照见”,也就和我们本身的肉身没有关系。
这个应当是一种“魂识”的“观察”,而这个“魂识”也就是“大道”的一部分。

读了读书,还真读出一些疑问出来。
很有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叔本华后思考如何“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