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第二课20181031

这节课我迟到了。但迟到总比不来的好,一如写心得体会。

情绪的意义

e.g. 怎么做 戴不戴 都不爽 一巴掌

情商 VS 情绪

当时尝试着用语音输入,得到如下结果,请跳过忽略

判断,盲目追崇感受但是一定要关注到这个感受为什么而来然后可以通过理性去分析这个感受是怎么来的对吧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担心孩子但是瘦的部分从心而发的感觉一定要被抓住的有人可能会用不断的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常识以及别人的经验来判断这种感觉对不对别人怎么怎么样了我们立刻就会用大脑屏蔽我心里的感受如果可以这样做可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孩子,当反应的能力,观点的观点,采摘的采选咋了,咋外面观点采择了谁更通俗的说其实换位思考,人情绪然后如何去体会她情绪之后给约这样的情绪一个非常能够平衡关系的一个反应,这件是特别重要的,采用乐观的态度去接受挑战的能力,这个不用说,很直观啊,这个如何?怎样让自己乐观积极的心态?与困难一个非常良性的优质的硬件


正负高低四象限


情绪类型

焦虑,比如孩子睡着了,会去摸摸孩子有没有气

学着与焦虑和平共处,如豆子撒水,有的漂,有的沉

过滤筛选目标

失恋 防御性 悲伤


然后请七个家长上台角色扮演

有 个体 身体 心理 情绪 精神 认知  等

我最后一个,选的是认知。

后来被告知,认知,是场上扮演孩子的一群人中唯一可以说话的。

场上结束时表达了一段,老师说说得淋漓尽致了,我忘了我说什么了,大概是现在的认知已超越孩子,无法本色出演,但感受及家长行为后互动,发展所致后果等。回头再梳理一下。

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身体感觉 心理感受

打墙 哭 自残

老师划重点如下: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有条件接纳他的行为


情绪发生的动态过程

哭吧,认同前两种

果批评 就阻断了


举了个栗子,被撞车不敢告诉父母。车撞人就不撞你

阻断孩子感受,  离你远了

打针 不哭    《无条件养育》不能怎么做,没说怎么做

你需要可以以你的孩子为荣

去陈述

赞美原因

价值表述

过滤 思辨

无条件认同孩子感受

我知道你很难过(你们知道的)

……我看看你的伤口,我看你心情不好

听完

获得充足的……

国人很缺共情

憋回去了

记了只言片语,过了6天已不知所云

某家长说:

奶奶带的不好

已把奶奶气跑

别把气发到孩子上

过程 结果

双面胶

和平大于真相


老师让画图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我画了一面

不用看了,我自己都看不懂,权作来过

又画了一面

这个在课堂上分享了,不知所云,所以后面用PPT表达一下自己的思路。

老师要看看大家画的,以提供指导,由于时间不早,抓住机会,成为最后一个课堂上分享(求助)的家长。


我的分享源于之前看到的一则漫画

是6还是9

古人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苏轼在看庐山时,在不同的方位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就如同这幅漫画。

画上的两个人站在相反的位置上,一个人说那个数字是6,另一个人说那个数字是9,两人意见不一致,喋喋不休换位思考不就行了吗?

(这段摘自一个6年级学生的作文)

查了下,山西焦煤集团16校6年1班 马诗皓 的 《是6还是9》

事实只有一个,但孰是孰非,如果中间站的人,对于是“6”还是“9”该何去何从?

再看一个思辨的,这位也引用了苏轼的诗。

记得大漫画家方成有幅经典的哲理漫画,题目为《是6还是9?》:画面上俩人隔桌面对,四目相向,围绕桌上的这个阿拉伯数字争论不已,一个坚持说是6,另一个则坚持说是9。俩人争得面红耳赤,争得唾星四溅,争得怒发冲冠,争得挥拳捋袖,直至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那么,哲学上世界本原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的争论,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伟大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由于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而遭到极左的口诛笔伐。佛学哲学所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谈物质(色)离不开精神(空),精神(空)离不开物质(色);物质(色)就是精神(空),精神(空)就是物质(色)。另外,集儒、道、释于一体的大文豪苏轼,曾作过一首论述唯物和唯心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手指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基于此,究竟何为“唯物”,何为“唯心”,可说一目了然。党同伐异,辩证就变成了诡辩:说你唯物就唯物,不唯物也唯物;说你唯心就唯心,不唯心也唯心。极权统治下,只有说神话鬼话的民主,没有讲真话实话的自由。那么,是6还是9的争辩过去津津乐道过,现在津津乐道着,但愿为这无聊的争执划上时代的休止符。各执一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世界,都自认为是真理的化身;然而缤纷多彩的世界既是6又是9,是6和9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因此,6和9的争辩可以休矣

以上摘自金声欲振的博客《 “是6还是9”的哲学论辩可以休矣!》2007-02-16

刚才的漫画是二维的,各自的站位不同,视角也不同,如果能够更高的站位视角),或者升级三维的,从局部整体大局观,便会大有改观。

暂不说升维,我们先看看降维的后果

三体》中就提到了“降维攻击”。

降维攻击,顾名思义,首先要降维。如三维空间的物体在二维空间中,物体自身微观粒子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公式将发生变化,物体分子将不能保持现有的稳定状态,极可能发生解体,导致物体本身毁灭。降维打击就是将攻击目标本身所处的空间维度降低,致使目标无法在低维度的空间中生存从而毁灭目标。

降维攻击出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Ⅲ·死神永生》,从三维降至二维的攻击由二向箔触发。

降维攻击使周围的高维空间向低维跌落,即低维化,并且低维范围迅速扩大。根据小说描述三维降至二维的逃逸速度为光速,除非被攻击文明拥有可以达到光速的飞船,否则任何物体均无法幸免

降维还出现在"蓝色空间"号发现的四维碎块附近,在这里四维跌落至三维。

由于作用范围可能会扩大,最终攻击者本身也可能跌落至低维,所以一般限制使用。但是向太阳系攻击的文明似乎开始改造自身以适应低维宇宙,以便消灭对手,同时避免自身灭亡。但这也可能导致最后整个宇宙全部跌落至低维的后果

还有概念区别

降维攻击有别于降级攻击,两者的区别有点像量与质的区别。如果有人说降级攻击,最多是说两者的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但如果说降维打击,则代表两者已经不是在一个共同的认知范围内。


最近,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成为热点

这也是缺乏换位思考只顾个人感受,情绪失控,不断升级,从喋喋不休纷纷休矣

细思极恐,感觉这是另一种形态的“降维打击”。

把这部车子比作宇宙,就像上面所提的“但这也可能导致最后整个宇宙全部跌落至低维的后果。”

想到,盲点VS盲维

一个人悄悄潜入到一所房子里准备找一些东西,主人突然回来了,并且发现房间里有异动,就很认真地搜寻有什么情况。结果搜寻了半天,也没发现有什么疑点,于是关上门走了。主人走后,镜头很自然的一摇:在天花板上,潜入者正手脚并用的贴在那里。

这是电影里常见的桥段。表面上看好像是因为主人粗心大意,没有往天花板看一眼,而实际上,这个看似“寻常”的遗漏,却体现出主人在搜寻行动的认知中是“缺维”的,缺的是高度这个维度。主人是在一个平面上搜寻信息,而忘记了空间是有三维的,所以漏掉了看似最不可能,但实际是完全可能出问题的位置。这是一个典型的“盲维”的例子。

盲维,是吴伯凡老师自创的概念,出自得到APP的《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包括开头的情景事例)。这是2018年第一个让我无比震撼的新概念,因为它是一个能帮助看清问题本质的工具,一个觉知性的工具,一旦觉知便不会忘记。

概念就是我们认知的工具,在众多的认知工具中,对“看清问题本质”有帮助的并不多,但每一个都是能让认知升级的强力概念,比如元认知(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比如践行(边行动边思考)。

“盲维”就是认识和理解某一事物时根本没意识到的思维角度。这是我通过逻辑推演给“盲维”概念的定义。

吴伯凡老师给“盲维”概念的定义是:在处理一件事或一种关系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你没有意识到。

罗振宇老师在解读“盲维”概念时也给出了更简洁的定义: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一些认知维度,对你来说闻所未闻。

下面举个栗子( 暗黑骑士雾风 改编 吴伯凡 的)

夫妻二人,决定在结婚10周年的时候进行一个浪漫的烛光晚餐。纪念日当天,男士就提前到餐厅里等着,而女士由于各种原因,迟到了50分钟。这时候很多男士会很容易陷入到情绪维度中,比如会想:“对这么重要的事情,她为什么那么不重视?”,于是跟妻子大发雷霆兴致全无,更糟的可能是俩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虽然妻子迟到是理亏的,但迟到既然已成定局,这50分钟就已经是沉默成本了,再纠结于此只能损失更大得不偿失。此时,如果男士能想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那就是:今天是来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烛光晚餐?难道不是为了增进夫妻感情的吗?一旦想到这个维度,聪明的男士马上就应该知道如何做才是最有利的。比如,见到急急而来的妻子,男士的第一句话是“堵车了吧,别着急,先喝口水喘口气……

这就是觉知到“盲维”的威力,仅仅是觉知到,就能把开局不顺且即将走向更坏结果的事件硬生生扭向一个美好、温馨的结果。然而,“盲维”概念的应用还远不止于此,我们把它拓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看看还能在哪些地方展现它的力量。我总结了三个方面的作用,随着对“盲维”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应该还会发现更多作用。

黑暗骑士雾风 还总结了三个方面的作用,我觉得对情绪管理有很大参考价值。

一、懂得原谅

所谓原谅,就是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一个事情。——吴伯凡

我们容易原谅自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了解自己遭遇的场景,而不能轻易原谅别人的原因也是因为不了解别人遭遇的场景。那么,觉知到自己的“盲维”就能为我们原谅别人提供合理的视角。将陷入情绪维度的自我拽出来,放到场景维度去看看,正确答案就在那里。

信息不对称 是 换位思考 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情绪差异的主要原因。

说多了都是泪,你的努力也许白费。比如你付出许多,但付出的维度(方向、内容等)给不在一个维度或缺维的人,而Ta无法或根本不能理解,也get不到那个点,就是好心当成馿肝肺那种,(无语了)。

二、更高效的工作

让专业的人作专业的事,实际上就是在降低“盲维”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重大决策问题上,不要跟“和自己不在同一个维度”或者“缺维”的人争论问题

能觉知到自己的“盲维”,也要意识到别人的“盲维”,才能避免无意义的内耗,提高工作效率。

这对情绪管理,我觉得有很大的启发。对于换位思考,如何换,如何不换,是否有意义,或说有意义的性价比、效率之类,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方向和感觉。

三、提高决策的成功率

对于一件事能看到的维度越多,对其决策的成功率就越高,更不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窘境。e.g. “红海市场”中的“蓝海战略”

过去我们在乎的是知识的“盲点”。但是盲点何其多,是不可能穷尽的。而且在这个时代,有各种互联网工具,一旦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盲点,一查即得,很容易扫除这个时代,真正可怕的,是认知的“盲维”。——罗振宇

黑暗骑士雾风《概念 | 盲点不可怕,盲维才可怕》(上面大段引用他的文章,可点击作者和标题部分,直接移步 阅读原文 收获更多)

冬瓜不圆《认知盲维》

美篇 七爷的分享 《真正可怕的,不是知识的盲点,而是认知的盲维》(标题醒目,内容有广告,我就不附链接了。里面有句话“好的关系能使双方的心智得到成长,能给彼此精神滋养”,觉得还不错。


言归正传,我的分享

在课堂白板上,我写了四个字

          我

妈 「6/9」奶

以及一些线条

时间有限,且也没思考那么多

事后觉得可以再梳理挖掘一下

原本准备用A4纸简单画个示意图扫描上传;后来还是用PPT,边做边思考,加了不少元素和认知在里面,于是铺满了页面。感觉有点像另类的思维导图。

画到自得处,嘚瑟的手抖发家长课程群了(那版就不放这里了)……由此有了后面云云、雪峰老师和部分家长的补充讨论(见后)。

考虑到一些因素,又进一步修改完善,如下图(请点击放大阅读),是为升级版。

升级版

声明:

1.此图原创,初衷只是为了更好表达课堂上的分享(白板上4个字,搭了框架,不易表达,加上小小的完美主义作祟),但不只是为了表达而表达,而是思考梳理清洗挖掘后,逐步扩展,逐渐丰富,逐步深化,逐渐丰满。可以说水到渠成。画面那么“美”,是思考与行动后的意外收获。相当于运用了另一种手动版的思维导图。

2.用PPT做,也是一念之差习惯使然。如果手绘,就不会如此花花绿绿的,看课堂上A4纸画的,老师发了一盒彩铅,我只用了一种颜色,而且画得挺乱,绝非逻辑清晰善于表达之流。所幸用之,利器善事,熟能生巧,如臂使指,提质增效。

3.关于二维码,将本文的网络地址用草料二维码在线生成,微信等工具识别后可直接阅读本文。相当于「署名」加「追溯码」了,让见者可知来龙去脉,看到最新进展,可以交流探讨。

4.关于升级版,最好的永远是下一个。但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成本—收益也会自动衡量,觉得差不多可以自圆其说了就OK,也许过犹不及。

5.不是为了炫,更不是为了炫技。否则动画、H5、配音、视频,或是将文字用贴切的矢量图片辅助替换,等等等等。真的只是为了较为清晰的理解。且起初是自己记录而不是专为分享。

6.之所以用“较为”清晰的理解,是因为看起来还是挺杂乱。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菜场卖菜买菜,各取所需所爱,便好。图中信息量较大,也可称之为信息图,良苦用心何人知,比如男性用蓝色,女性用红色,臣妾用粉色,痛的用黑色,男女之间的关系用紫色(红+蓝),还有字体,大小,分隔符等。就像五星级宾馆,当你不在时,弄得好好的,而不是保洁拿着工具告诉你,“这我打扫干净,那我整理齐了”。本也无需他知,自得其乐而已,反观这条倒是有些啰嗦了。

7.请勿对号入座!当时举例子是为了说明当双方各执一理时,第三方的困惑,与站位有关,换位思考的意义,关注于事实而忽略了感受等。这里是且仅是举个例子:绝不是指爸爸认知准确,妈妈奶奶就各执一词不会换位思考。6或9代表只是一些事物认知的简单极端表现。现实世界复杂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盲区甚至盲维,在某个领域又可能有深刻的见解。这里只是以我的身份「爸爸」说事,便于阐述而已。见贤思齐,知耻后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8.课后放学前,云云老师说事实不重要,感受更重要。没有必要去分是6还是9。此前这一漫画我是在看法官断案当事人的双方,在其角度必须做出判断但又难以认定的困惑。老师提醒后,觉得另辟蹊径,很多时候没必要分个你对我错的。或者说感受好坏比事实对错要重要得多。


图片发自App

男人都是在吵逻辑,而女孩是在吵情感。

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因为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我选择与TA在一起,不是为了证明我比TA有理,而是要与TA一起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和TA一起学习成长吧,控制情绪,建立安全,从心出发,处理好亲密关系中的“关键对话”,一起创造更加美好的亲密关系。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是交流与理解。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的家庭,温暖有爱;懂得聆听的父母,也懂教育。

9.控制情绪,需要思考对方情绪。争辩事实在情绪不定时,很可能已失去意义,特别是在那些观点异、情绪高、代价重的关键对话中。

一旦发现是双方的情绪本身已经出了问题,对方有沉默、冷暴力、愤怒的情绪,说明对方已经不再有“安全感”,开始对你本身有排斥和厌恶,这时必须停止在内容本身再做争辩,而改为状态修复。此刻千万不能根据对方说的“你这个畜生”被激怒,也不能把对方说的内容当真,而是根绝内容判断对方处在的conditions,开始对双方的状态做安全感修复。

10.图示中的左右双方,如果会聊的话,相互沟通中也能发现所处的境地角度不同而求同存异地接受对方。

王力宏《你不知道的事》

你不知道我为什么离开你
我坚持不能说放任你哭泣
你的泪滴像倾盆大雨
碎落满地 在心里清晰

你看这个歌词:尼玛为什么对方会不知道你为什么会离开他呢?你为什么不告诉他呢?你离开之前有过一个open dialogue(公开对话)让互相把信息都分享吗?怪谁呢?怪自己……

很多时候对方之所以观点不同,是因为双方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且对方有不同的推断和猜想。所以解决不同观点最佳的方式就是互相敞开自己的目的、推断、相关信息。

而我们要学做一个会聊的人。会聊的人是怎样的呢?

一个会聊的人会确保在对话里尽可能的获得有效信息最大化、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开放式对话,获得所有的双方隐藏的真实目的和所有知道的相关信息。

11.关于换位思考。雪松老师说没有意义时我震惊了。尝试理解并分析其合理性。实践证明,从某人某角度真的没意义,不说了。雪松老师有补充,见后。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之内。提倡换位思考的,往往强调要知道对方的知道,但往往被对方告知自己不知道对方的知道,试图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不知道,而往往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这个不知道,可能还是对方知道的知道,于是被对方鄙视,尴尬了)。有点绕,不知我说清了没。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的体会对方。才有可能对上路,而不是误入歧途。盲目的换位思考,被人鄙视自己感动自己,也是活该,此处情绪低落。

学 思 行 三者中 思是中间环节

12.换位思考不是让你放弃自己的立场

对于“该怎么做才能舍弃错误的想法”这样的问题,佛陀曾对一位叫作纯陀的苦行僧说过这样的话:


那么纯陀,你应当这样思考和自律:

有的人可能语言粗鄙,但是我竭尽全力避免使用任何这样粗鄙的语言。

有的人可能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缚,但是我竭尽全力避免被自己的想法所束缚。

有的人可能无法放手自己的错误理解和想法,但是我竭尽全力去正确地理解和思考。

有的人可能重视外表和自尊,但是我竭尽全力从对外表和自尊的偏执中解脱。

有的人可能希望在他人羡慕的眼光中生活,但是我竭尽全力活出自我。

                                                            ——选自《对纯陀的教诲·中部》

换位思考,本身是一种思考方法,如下:

首先“正确”与否,因人而异。当对方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时候,千万不要否定对方的理由,也不要尝试去说服对方,只需要清楚地理解这件事对对方来说是“正确”的就行了。

13.关于孩子。

当孩子终于鼓足勇气,向父母露出柔软的疼痛与脆弱的伤口,他们期待的不是被嘲讽、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认可。这方面,太多家长输在过分认真、三观太正上。 

可移步 参阅壹心理•艾小羊的文章《很多父母,都输在三观太正 | 99%的家庭都在犯同样的错》

14.盲人摸象的故事何其相像

人类永远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原本我们站的位置、看到的内容都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人和人交往的时候,一定会出现看法上的分歧。有时候我们“不论怎么想,始终觉得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但是“不论怎么想”都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的思考,“不论怎么想”都只是自己的想法而已。

在自己的头脑中思考,想到的一切都只可能是自己的想法(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说这个思考本身不存在正确或错误,因为思考的前提、立场、体验、头脑都是独一无二的。

佛教所追求的“正确的理解”是指“不判断正误”的理解,这是一种逻辑学上的似是而非之论。

能够正确理解的人,内心没有“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之类的想法(慢),因此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落入产生痛苦的“执着的洞窟”(偏执)之中。——选自《经集·和某位婆罗门的对话》


15.黑格尔的一些名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69之争、换位思考、情绪管理等。正如他所说,“现实中无法解决的困惑,就到哲学里去寻找答案。

黑格尔说,爱的最高原则是抛舍,在抛舍或者牺牲中感觉到自己,在对方的意识里获得自己

知识不是从学习得来,而只是对于已经存在于心灵内、灵魂内的东西的一种回忆。 

Genuine tragedies in the world are not conflicts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They are conflicts between two rights. 世界上真正的悲剧不是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正确之间的冲突。 / 真正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

没有人能够替别人思想——如没有人能够替别人饮食一样。

熟知并非真知

真理是整体。

获得认可的欲望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愿望。

为承认而奋斗。

既没有完全无用的观念,也没无缘无故的改变。

哲学史上的分歧意见都是精神进展中的合理环节

所谓爱,就是意识到我和另一个人的统一。爱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我不欲成为独立的,孤单的个人;第二个环节,我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即获得了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另一个人反过来也是如此。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进的,只有通过消除对立和矛盾,生命才变成对它本身是肯定的。如果它停留在单纯的矛盾上面,不解决那矛盾,它就会在那矛盾上遭到毁灭。

似乎整个漫长的精神史都是朝向一个唯一目标的历程:认识自己本身,这对于精神来说是何等伟大的工作。

通过对孩子的爱,母亲爱她的丈夫,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爱得以客观化

把你紧系在一个特定的东西上,便会陷入不幸

只折磨自己是单相思,只折磨别人是虐待狂,既折磨别人更折磨自己是爱情

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鹜,专心于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你身边的都同你远了,其实这正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大,你要为你的成长欣喜

你终于理解我了,可你还是理解错了。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本质。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现实中无法解决的困惑,就到哲学里去寻找答案。


图片发自App

群里发图后,有些一石激浪

Hi寒舍:

帅宝妈回去后特地教育我,举出了云云老公哄人的实例,让我反思。还有事实不重要,态度很重要。雪峰(没记错名字吧)老师,说换位思考,没有意义。我很想辩驳,但发现真的有其合理的一面,这个位太不好换了,有时可能会弄巧成拙,但换是自己的态度,换得纯粹彻底,还是会起到作用的。

云云云:

换位思考本身有价值的就是态度,真的想要换出内容,不容易啊

云云云:

我说的事实不重要,感受更重要,不是泛指,是特指。特指在跟女性沟通的时候,男性把重点转向于情绪关照和承接会好很多

雪峰说:

插播一下:“换位思考”是有价值的,但持着“我该怎么让她们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的想法时,价值已然大打折扣;或者说已经跃过了当下问题的两位“主人公”(感受、位置)以及我们对于她们的“换位”,而此时便没了意义。——“换位先看自己,再看他人”+“想换位,先清楚自己坐在哪里”。 心有业障,难解因果

海涛老师评析换位思考(不好意思,看了下群名片,是雪峰老师,记错了,本家请见谅)

雪松老师右手边的圈圈是我画的。

图片发自App

另一个要点则是学会坦诚,只有坦诚才能彻底地解脱自我。一旦陷入自负和傲慢心理,和周围人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明显:无法体谅他人的心情;有时只不过他人随口说了一两句就觉得人格被否定了,勃然大怒,或者沮丧不已,陷入烦恼。


烦恼的根源并不在于周围的环境,“觉得自己没错”的心理才是痛苦的根源所在。对于傲慢的人来说,觉得自己有错这种想法就等同于自我否定(自杀行为),因此这样的人很难学会坦诚地做人。

一位妈妈说:

是他先跟我发脾气,后来我没忍住,我凶了他,然后发现他很害怕我生气,立马把他的玩具全部归位了,但是我觉得那是我用生气换来的,所以心里挺难受的,下次再不这样了,他在收玩具的那个时候整个人是很担心我的反应的,心里超级不是滋味

师说:

你是个很有“灵性”的妈妈,不要太责怪自己,每次自我觉察都是给孩子的礼物

我非常理解你感觉,因为我也经历

就像《trouble is a friend》所唱

Your fine for a while

but then start to lose control.


刚抖音上关注了个教学英语的(截图时还没关注哈),发现其方法或观点,不仅适用于学英语,也适用于与孩子或其他对象沟通,也可借鉴于情绪管理学习实践。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前面一些佛经类的引用,源于微信读书这两天看的《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图片发自App

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日式“佛系”快乐思考法,传授“清·简·行”的健康生活理念,帮助现代人缓解因社会压力、人际关系、资讯爆炸而带来的焦虑不安。清——清理内心多余的烦恼,感受“被欲望所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简——简洁理性的正面思考,放下多余的执念、妄想,将合理的欲望转化为能量。行——践行重视快乐的生活方式,以“慈、悲、喜、舍”之心与世界相处,享受当下的圆满。



《词不达意》林忆莲

有些人用一辈子去学习
化解沟通的难题
为你我也可以

我的快乐与恐惧猜疑
很想都翻译成言语
带你进我心底

我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
看得见却触不及
虽然我离你几毫米

你不会知道我有多着急
无心的坐视不理
我尴尬的沉默里

泪水在滴
我无法传达我自己
从何说起

要如何翻译我爱你
寂寞不已
我也想能与你搭起桥梁
建立默契
却词不达意

在你的盲点里寸步不移
不论天晴或下雨
陪着你悲伤欢喜


这些鸡汤有点毒:

遇事不计较是风度,每次都不计较那就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作假就是作秀。同样,忍让第一次叫气度,第二次是宽容,第三次就变成了软弱

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最终的结果是你被这个时代看不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并非不可取,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否定一切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言之虽有偏激,但你不妨可以听一听,继而再去反省反省,但无需借鉴。自私是人的天性,加以改造是可以的,根绝是万万不可能的,就连2岁多的孩子都知道糖是自己的,是不可能给其他小朋友吃的,这是天性,不用大人教的。

把反省自己当成每日的功课——因为你不是完美的,会说错话,也会做错事。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学会投其所好

人际关系的原则是:有舍才有得——你满足了对方,对方才会满足你。

不要忽略面子问题——不给面子的行为最容易引起是非

做人做事不必面面俱到——总会有人不满意你。

向不同行业的人学习新知识——记住,要用请教的态度。

时到花便开——你只要努力对了,什幺时候花才盛开那是老天爷的事。 (建议把“就”字去掉)

与其你死我活,不如你活我也活——这就是双赢,是良性竞争。 (6、9共存)

顺着毛摸,他就会听你的——脾气再大、城府再深、个性再强的人也吃不消这招。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成熟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选自《提升您生存能力的139条秘笈》智慧天道 2014-02-08 



举个栗子:

《徐静蕾恋爱9年首次秀恩爱:“我有病,你有药”是爱情最好的境界》

徐静蕾在节目上承认,自己和男友7年都没有吵过架。因为吵不起来啊,对方性格太好了,“他从来都不着急,不焦虑,几乎从来不纠结,对他来说标准很清楚:是,或者不是。”

和这样情绪稳定的人在一起,能够影响徐静蕾也保持理性,“他就像我的心理医生开的一剂良药一样。”

当年的评价和最新这条秀恩爱不谋而合了,证明几年来这剂“药”她吃得很见效、很服帖。


以上概括为“别人家的老公”……

反观自己,真是太low了。看起来比较稳,但情绪容易失控。


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努力的活着

Do you know that the harder thing to do and the right thing to do... are usually the same thing?

你知不知道:难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

Nothing that has meaning is easy. Easy doesn't enter into grown-up life.

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会容易。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

图片发自App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恼,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戴望舒

爱是一场战争,我不怕受伤只怕你不快乐。——饶雪漫

遗憾我们从未成熟,还没能晓得,就已经老了。——李宗盛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TBC

Hi寒舍 2018.11.7


云云梅梅准备办个无条件养育沙龙

与《无条件养育》一书同名

图片发自App

预习了书中金句两则

一则关于事实感受

对家长来说,通常有两种基本手段取代滥用权力:爱和理智。理想的做法是两者结合:一个来源于内心,一个来源于头脑。

一则关于换位思考

我们最不容易做换位思考的时候,却最需要我们做换位思考。

就更到这吧,2018.11.11

光棍节气温有些低,双十一气氛有些Hi。®清空购物车,为「H」捎上一支半音阶,还有脚还不知合不合适的鞋,真好!—— @寒舍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绪管理第二课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