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4堂课第2课《亲子教育的十把金钥匙》
各位老师大家好,作为家长可能觉得教育孩子特别的不容易,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青少年教育方面的话题。在心理咨询中,有一种非常有效且平易近人的方法,叫焦点解决,也就是SFBT。它不仅能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还适用于家庭,协助孩子改善问题和行为,让亲子教育变得更容易,同时在这个过程,父母也会发现,不但亲子关系变得融洽,自己也充满了正能量。那么SFBT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SFBT的十条基本精神,也就是亲子教育的十把金钥匙。
第1条、 不要把精力花在分析问题,或探讨问题的原因上,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我们会问孩子:你怎么回事呀?为什么这样啊?然后孩子可能会解释一番,但说到原因他可能会说不知道。你再问他还是不说,或者告诉你“我也说不好啊!”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其实作为家长可能不太了解孩子的这个特点:当我们在问孩子为什么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们对他的质疑和责备,所以你越问孩子越不愿意说。可孩子出现了状况我们家长着急呀!那怎么做才能跟能更好的跟孩子去沟通呢?其实这时候我们作家长的要先稳下来,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找问题的原因上,因为找原因不免会去探讨谁造成了这个问题?到底怪谁?这样就容易陷入指责,这样的沟通是进行不下去的。所以出了状况减少提问为什么?更多的去关注到孩子,关注孩子想要什么?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做点什么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样我们才有更多跟孩子交流的机会,然后才会找到就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比如有的孩子出生以后可能是扁平足,医生诊疗发现遗传自爷爷,那我们是应该归咎于爷爷呢,还是赶紧定制矫正鞋垫儿趁早治疗呢?所以当你把精力放到解决上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挖掘解决问题的潜能。把力气和时间全花在找问题的原因上,不但徒劳无功,还容易养成孩子推卸责任的习惯,像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老人带,孩子有些习惯不太好,如果探讨原因,然后我们就会责备是老人教育方法不好,都怪爷爷奶奶太娇惯了,爷爷奶奶也觉得委屈,孩子也认为习惯不好不是自己的责任,x这样家里就会出现不和谐的气氛。那我们把精力都内耗在这儿了,哪有精力再去探讨怎样好好教育呢?所以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要去考虑的就是,你想要什么,如何去解决,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
第2条、 没有一件事情是只有负面意义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现状况的时候我们尽量少考虑不好的方面,比如有一个三岁的孩子从小内向,有一次上潜能课时与小朋友发生矛盾,被欺负了。借由此事我们体会到孩子要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让孩子去学一些自我防护的训练,比如跆拳道。在学习这些的同时孩子不仅身体得到锻炼,也学会了防护的本领。再比如青春的孩子可能会叛逆,做家长的为了改善原有的教养模式,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大多去学习。那想想如果不是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会来学习吗?不学习我们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就会持续下去,孩子的成长也不会有改变。就好比一盆植物,土壤没有营养,植物是生长不好的。我们家庭就好比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我们通过学习让家庭的环境改变了,会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孩子出现状况不是坏事,反而可能是好事,是他后续的人生成长更好的机会到了。
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抓紧学习成长,即便孩子出现状况会跟父母闹腾,也多去想想他的正向面,比如青春期的女儿跟妈妈会有吵架冲突,那她将来结婚后基本上不用担心她受婆婆的气了,因为她有长期斗争的经验啊!你也不不用心受婆婆的欺负了。但如果女儿在青春期也特别老实,那将来说不定你要担心了是不是啊?所以,从焦点的角度去看,没有任何一个事情只有负面意义,都有它正面的地方,也就是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关键是你能不能看到。
当我们遇到事情更多的去关注正向,关注自己想要的都是什么,关注哪些点可去做一些突破,哪怕做一点点可以对改变现状有帮助,然后就去做,去行动,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反思,然后再进行完善 ,这样不知不觉中现状已经发生很多变化了。
第3条、 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生活中父母很多时候认为孩子什么也不会,于是帮孩子做很多事。比如日常生活中,吃饭怕孩子弄的到处都是,父母去喂孩子吃饭,穿衣太慢大人直接上手帮忙,更别提让孩子洗衣服这些事,觉得孩子洗不干净,还弄的到处是水。那么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想毁掉孩子的哪部分能力,你就替孩子做哪一部分。如果你想毁掉孩子的全部能力,你就全部替孩子做。你要相信孩子是越用越有用的,他的潜能是超出你的想象的。只不过我们做父母的不相信孩子,认为孩子小等长大了就好了,大家可别忘了,习惯能力不是长大就会的,它是需要从小有意识的去培养的。
我们只要做好水引子,引导孩子去做就可以了。什么是水引子呢?农村有一种压水井,压水的时候先加一瓢水,才能把地下水引上来,家长要做的就是是那一瓢水的作用,引导孩子去做,而不是事事包办代替孩子去做。其实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在你帮助他做的时候,孩子一直反抗,不乐意我们去帮他呢?那我们干嘛要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更多的相信孩子有解决这个问题能力,多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也许在我们成人的眼里孩子的想法有些幼稚,没关系呀,孩子在成长呀!尽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成熟,但我们也不要贸然去否定它,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也不要用挑错思维去指责孩子。而是让孩子用他的思维去解决他的问题,我们只要肯定孩子做的好的部分,然后引导孩子完善不成熟的部分就可以了。这就是焦点关注正向的思维。
很多时候父母不太明白这个道理,不懂孩子的这个心理。总是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去做,孩子通常不太愿意接受,因为你这样做孩子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感觉到的就是指责。如果我们引导孩子那他在做的时候,就会有体验了,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他更容易接受。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玻璃心,易碎。即便是好心也不行,一说就碎了。所以我们不要贸然指出来孩子不对的地方,学会好的地方欣赏,不好的地方先忍住不要吭声,相信孩子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然后我们尽量心平气和的问他是怎么想的?这个事你感觉怎样做更好啊?你想要什么呀?这样孩子可能才会有思考,哦,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样做有什么不好。只有这样孩子想明白的事情他才会愿意去做,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4条、 不要一直追寻难以达到的目标,先找到目前可以做的事情。
每一位父母都对孩子有殷殷的期待,常常会设下过高的期待。这样不但容易伤害亲子关系,也会间接伤害孩子的自尊。
实际教育中我们给孩子的目标往往过高。当目标过高的时候,你想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想想啊,比如你一年只能赚10万块钱,然后你爱人非得让你赚20万,你心里啥感觉?会觉得他对我太好了?太想让我进步了?会这样想吗?估计大家都不会这么想的。不过既然他这么说我们也许也想试试,证明自己能干呀,于是你一次次努力,可还是没有实现,这时你又是什么感觉?你会不会有挫败感呢?也许会有吧,那你挫败感很强的时候,你心情如何?会很差。你能让自己的状况很快改变吗?估计不容易的。因为目标太大了,目标越大,我们的自尊越受伤,也越认为自己不行,越认为自己不行接下来越难改变现状,并且对于那个给我们提出更高要求的那个人,越来越烦他,因为是他让我们整天感觉到这么糟糕,这么没用这么不行。推己及人,如果我们给孩子定的目标太高,孩子又实现不了,他是什么感受呢?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亲子关系很糟糕,孩子获得很不快乐,就在于此。
减小目标,把目标降低,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完成,于是他会很乐意去做事,虽然是小的进步,但成功了照样给人带来很多的鼓舞。尤其是人在低迷的时候更是如此,小的进步让他看到改变的曙光,让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是可以的,然后他就真的可以了,一点一点的,他越来越自信,做的越来越好。成功经验积累的越来越多。后来大的目标不也就实习了吗?所以别着急,吧目标降低,目标看着降低了,成长反而更快了
第5条、 小改变带来大变化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可能觉得孩子进步不太大,有些着急好像事情永远都在改变中,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挑错思维,看到的都是不好的没有解决的,而美注意到我们已经做到的,那些小的改变,那些事情刚刚开始转变的最初迹象。所以孩子遇到问题多问问孩子,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你会注意到的第一个不同什么?通过这样的问句逐步引导孩子找到行动。
因为小的变化更容易实现以前我们没有这样的意识,认为小的变化那都不算变化,不值得一提,在这样的思维下我们很难去关注小的进步,结果导致有了小的进步,我们不屑一顾,大的进步又实现不了,于是不断的活在挫败中,孩子更是如此。你看他进步了又退步了,进步了退步了,反反复复大家反思过为什么吗?就是在进步的时候我们没有及时的跟进,给他鼓励,跟他探讨是什么让他进步的,而是给他说再进步呀,给我更好呀,提了好多的要求,把孩子直接给压垮了,因为孩子觉得他实现不了。所以我们多关注孩子,小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让他看到,这都会给他自信,都会对他改变现状产生帮助。然后跟他探讨是什么让他有这些进步的,怎样进步的,接下来怎么样能进步的更多?
第6条、 成功的例外经验可以引导我们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
我们来看一个不爱早起的孩子,每天早晨都要跟妈妈进行拉锯战,双方都感到非常挫败。后来妈妈发现孩子并非每天都晚起迟到,他在校外参加实践的时候,不但不迟到,还可以自发的早起,于是妈妈通过复制孩子期待上学的美好心情,以及让孩子再一次体验可以不迟到的自我掌控感,最终帮孩子改掉迟到的习惯。所以细心的与孩子探讨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小小的成功经验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
如果我们不断的跟当事人探讨他比较糟糕的部分,越探讨就会越让他受伤,他可能就会越糟糕,他对改变现状就越没有信心,没有力量感。所以焦点强调的是关注成功的经验,那些地方做的比较好,然后跟他相信探讨,是什么让他做的这么好,当时发生了什么?你怎么想的这个方法呢?把孩子相对成功的经验给找出来,详细的探讨之后,他下次就具备了更强的应对这类问题的能力。因为经历了孩子对他相对成功的地方也就有了意识,他的自信也就出来了。
但如果我们不断的跟当事人去探讨他比较糟糕的部分,越探讨就会越让他很受伤,他可能就会越糟糕,他对改变现状就越没有信心,他就越没有力量,所以,焦点所强调的是更多关注它相对比较成功的经验,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怎么做到的?
当我们把孩子相对成功的经验给揪出来,并且详细的探讨之后,他下一次就具备了更强的应对这类问题的能力,他,有了能力他的自信也会更多了,所以更多的关注成功经验,就会找到成功的方向。
第7条、孩子的自我认识是不断建构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词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也就是他自己怎么定义自己,他自己怎么看待他自己,他认为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我概念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在生活中孩子自己在做事的时候,根据他自己的经验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反馈,形成的对自己的一种评价。因为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就比较自信,他认为很多事情他是可以的,而有的孩子就认为自己是不行的,这样不断的建构完善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一个看法,最后就成了他自己。
由此可见,周围人的言行对孩子会有一定的影响。那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非常注意我们的言行了,不要给孩子随意贴标签、扣帽子,说孩子:你就是比较懒啊,你就是不听话,你就是不好好的学啊,你就是个垃圾又怎么怎么样,在我们不断的这样说的时候,孩子他也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要不然妈妈怎么会这么说我呢。如此孩子也变得不自信了:我有什么用啊!什么用都没有,我一无是处啊!所以爸爸妈妈们要注意了,在孩子的自我建构形成的关键期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们尽量通过不同的经验来改变孩子对某人某事,甚至对自己的看法,比如迟到的孩子,因为长期迟到大家都叫他迟到大王。他也慢慢认为自己就是没法准时到校,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原来也有早到的经验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我也可以准时到啊,于是他才有机会成为每天都准时到学校的孩子。可见父母多给予孩子正向的成功经验,孩子对自我的意义就会偏向良好,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意义都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经验建构出来的,所以刚才我也说了,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一下,记得啊,一不小心你的孩子就会变成你所说的那样了。
所以在我们学习焦点的团队里有位老师说过这样的话,父母的嘴老师嘴都是开过光的,说啥来啥!所以在你不断的说孩子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他就真的会这样,因为他对自己的建构慢慢的就是这样的。所以,自我建构其实跟跟上面那一个主题连在一块关注成功经验,让他意识到他有这些,在他意识到他有相对成功经验的时候,他对自我的建构就会发生变化哦,原来我也可以啊,哦,原来我也行啊,然后他就真的会越来越行,尤其是他有一点小的变化的时候,再给予及时的强化。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行,而是我们认为我们不行,不是孩子不行,而是家长认为他不行。孩子就真的认为自己是不行的,好,这是第7个。
第8个、合作是必然的现象。生活中我们常常遇见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乖不听话,归根究底,这其实就是孩子不与我们合作。做家长的请扪心自问,你每一次找孩子的时机都很恰当吗?例如孩子看书的时候非常专心,如果这个时候请他做些别的事情,他就会不开心,也很容易顶嘴,但若是先问她是否在忙啊,在了解了他的状况后,再斟酌请他帮忙,他通常都很乐意帮忙,只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共同的目标与方法,合作就会变成必然。
那么说到合作这个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你跟孩子如果不是合作的关系,整天在对抗,你看他不顺眼,他看你不顺眼,那只会导致内耗,你们的精力都内耗了,那哪有更多精力去解决去改变呀,整个家庭每天都是阴云密布,乌云笼罩,谁都是气鼓鼓的,那怎么可能让现状有更多的变化呢?所以,我们要更多的去探寻如何去达成合作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那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合作呀?去找你们以前合作相对比较好的成功经验呀,想一想以前有没有相对比较合作的时候啊,有没有相处的相对比较好的时候啊?应该有吧。看看当时是怎么合作的,然后把这个成功经验给他复制出来。然后改变从我们自己开始,你不要妄想着孩子先改变爱人,先改变改变自己是最简单最容易,你变了他们一定会跟着变,你变了他们没变那是因为你变的还太少,还不是太多。你要坚持去变就可以了。
第9个、有用继续,无用改变。
我们先想想自己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的一些方法,你觉得那些方法有效果嘛?如果没有那你有没有去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呢?实际教育中有些父母总是使用无效的方法处理孩子的问题,日复一日,直到亲子关系非常的糟糕,或者是事情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才想到要改变,这非常的可惜。我们可能都听过一句话,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如果你之前可能用了很多用了一些方法,用了很久了没有用那就学会放弃吧。
别再去固守着你之前那些一直在用,但是又没有多大效果的那些方法与经验了,尝试着去思考做点不一样的,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更有效的一些方法。如果一时找不到,记着一条最重要的一条理念,实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你先稳住自己憋住先别吭声,当然是孩子教育这一块,因为家长的稳是孩子改变的定海神针,稳生定,定生慧,遇事憋三秒让真相飞一会。
因为先不做反而不至于事情更糟糕!这是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新思路,在你不做的时候,你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之前那些教育孩子的方法,那些是无用没有效果的呢?无效的的我们改变,有用的留下,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寻找新的有效的方法。
第10条、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我们看一个例子:一天孩子放学回到家脸色很难看,妈妈看见问你怎么了,这么不开心?孩子回答还不是豆豆!妈妈连忙抢话,什么!是不是豆豆又欺负你了?我早就告诉过你,别跟他玩,你就是不听巴拉巴拉巴拉巴拉,然后呢,只见孩子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拿了书包往房间去,嘭一声关上门不理我们了,你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况?
再比如我们在单位里受到委屈,回到家想跟爱人说说。然后你刚说完,爱人就数落,啊肯定你做的不好,怎么做的呢?巴拉巴拉巴拉巴拉一大堆,你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会觉的我爱人真爱我,他说的太对了!估计这会儿你肯定想上去给他两个耳光了,是吧!嗯我都委屈成这样了,你还说我一大堆不是?你跟我是不是一伙儿的?那我们那样说孩子的时候想没想过孩子的感受呢?
那如果我们能听孩子说完,并引导他说出事情的始末缘由,孩子会那样郁闷的回房间了吗?所以我们做父母先要稳下来,放下自己的想法,去听孩子怎么说。也就是不预设,不要去预设更多的去听对方说,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的话,孩子是很愿意跟我们交流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给孩子说细节的机会,总是评价太多,预设的太多,这样孩子就特别的受伤,本来孩子一肚子委屈,我们没给孩子述说的机会,还说了一大堆预设的理由,孩子当然就不愿意跟我们交流了。这让孩子感觉很受伤。所以家长是有很多地方都是需要更好的去修炼的。
如果我们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能去遵循这样的几个原则,相信我们跟孩子的亲子关系会非常融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