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进》收获

今天是在熊猫书院第四周,读第四本书精进,这本书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精进》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看上去感觉很对我们胃口,大多数人都是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人,一个无所不能的领袖。

本书作者采铜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曾在华为任职。采铜的另一重身份,是拥有60万关注者的知乎“大V”。采铜在知乎平台共回答了981个问题,获得58万次赞同,是一位勤奋的知识贡献者。他兼具理性逻辑和感性认知,擅长把学术理论转化成有趣的常识,能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并给出建议。书中的许多篇章,也脱胎于他在知乎撰写的问题答案。

在阅读本书之前,作者也请我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吗?

你的生活是非常匆忙,甚至疲于奔命;还是有张有弛,悠然自得?

你觉得自己五年后会是怎样的状态?你有为自己设定目标吗?

看到这些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现状,以前有做10年规划,所以对五年后自己的状态和目标在头脑还是有抽象的概念。

这本书:“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我看完第一部分感觉学以致用后对于精进自己生活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者说到:“郑重”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此之谓郑重。

这种观念在中国儒家学说中广受推崇,即人应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这种“郑重”的态度与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很相似,回想自己的童年,或是观察身边的孩子,会发现小孩子玩起游戏来一丝不苟,他们总是会关注到大人发现不了的小细节,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对世界充满了严肃的好奇心。这样天然的“郑重”,或许正是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从遗失的天真里拾回的。

关于对待时间与人生的态度,给出关于人与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以把人们划分为下面六种类型:

(一)过去视角

过去视角包括积极过去视角和消极过去视角。具有积极过去视角的人总是关注那些关于美好时光、家庭和传统的记忆,常怀感恩之心;消极过去视角的人则相反,总是消极地去回忆曾发生过的负面经历,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失败和悔恨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现在视角

现在视角分为享乐主义视角和宿命论视角。享乐主义视角的人享受当下,推崇及时行乐,不太在意过去和未来;宿命论视角的人则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对现在发生的事情无能为力。

(三)未来视角

未来视角也分为未来目标导向视角和未来超验主义视角。未来目标导向的人通常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思维,愿意放弃当下的享乐,高效利用时间以达到未来的目标;未来超验主义者并不如前五种视角的人群那么常见,他们认为人死后的精神生命是最重要的。

大家也可以停下来稍作思考,你的时间视角属于哪一种或者哪几种混合而成?从小时候到现在,有没有发生过变化?

津巴多同时还提出了两个时间悖论,第一个悖论是时间视角是影响我们平时做决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它们以一种微妙但十分普遍的方式贯穿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所有生活;第二个时间心理悖论是,某种具体的时间观念会呈现出很多正面特征,但是如果这种时间观念过度影响生活,它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削弱正面作用,譬如现在时间导向者如果过度关注眼前的快乐,出现成瘾行为的风险比较大;未来时间导向者如果一味想着目标,就不太会享受当下生活,幸福感不强。

只有当人们不会过度依赖某种时间观念做决定的时候,这种强大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体现出来。津巴多教授提醒我们,时间视角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变的。因此,我们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能平滑地改变时间观,也就是说,随机应变为最佳。

津巴多认为,最理想的时间观是一种平衡的时间观念,混合多种时间视角:积极运用过去的经验,因为探寻过去使你有根可循;适度地思考未来,这让你如虎添翼,对目标充满向往;适度进行现实的享乐,补充生活的能量,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要尽量少一些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这意味着面对不同的现实场景,我们也要随之切换时间视角,在工作场景中,我们大可以以未来视角为主,高效利用时间,着眼于未来的目标;但下班后回到家中,或者假期陪伴家人、和朋友见面时,就应该放下未来视角,别再为工作着急上火,转换为享乐视角和积极过去视角,度过轻松愉悦的时间。

时间不等人,大家都懂,但很少有人能教我们该怎么合理利用时间。简单来说,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有所取舍,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怎样评估一件事值不值得花时间呢。作者介绍了一种叫作“收益半衰期”的理论。

由此,我们可以从“半衰期”和“收益值”这两个维度来考虑,把我们一生中会发生的大多数事情分为四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与你彼此相爱的终生伴侣,和你尊敬的人进行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玩一晚上手机游戏,讨论明星八卦;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从零开始学一门乐器,读一本有点晦涩的经典著作;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在网上跟别人对骂,漫无目的地刷社交网络。

现在看来,我们生活中做得最多的就是短半衰期事件,这些事情简单轻松,但过程不管是无聊还是开心,都没什么太大意义;对于长半衰期的事情,我们知道它们很重要,但就是做不下去,或是没条件做。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因为长半衰期的事情可能一时无法带来快乐,却能累积收益和影响,这是短半衰期事件无法做到的。

作者列举了一些长半衰期事件,供读者参考: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味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获得高峰体验

质量就与人的标准有很大关系。成熟的人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标准,很多人却轻易地为环境所左右。尤其是身处并不太优秀的环境氛围中时,多数人会选择与他人为伍,甚至降低自己的标准来适应环境,这种做法,是亲手放弃了获得理想人生的机会。

一个人为自己树立了怎样的最高目标,反映了他的“格局”。

王家卫导演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对格局的阐释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王家卫认为,“见自己”,就是影片中女主角宫二所说的“不迷不成家”,意思是自己不喜欢武术到痴迷的地步,是不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的;“见天地”,就是心里要装得下世界;“见众生”,就是要把学过的东西回馈众生。这三个阶段是成为“一代宗师”的必经过程。

作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自己的进一步解读,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格局:

(一)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这类人群自身并无目标,思考模式随大流;眼界主要来自流行文化和身边人的讨论;无稳定信念,容易被诱导和说服,经常觉得被“毁三观”。

(二)一度格局:逐利者(见自己)

这类人群是利己主义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掌握逐利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笃信丛林法则,认为人人都是逐利者。

(三)二度格局:理念人(见天地)

指为理念而生的人,追求真理;知识领域广,创造性强;相信人生的价值在于追寻真理之美。

(四)三度格局:至善之人(见众生)

以人类福祉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兼具理念人的特性,对他人的苦难有很强的同理心;认为个人应该努力让世界更美好。

让我想到思涵老师和应童老师都是属于三度格局至善之人。读了第一部分理解了“郑重”,时间视角,近远期未来,收益半衰期理论,心流,最高目标,格局。

对待时间要“郑重”,即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最理想的时间观是一种平衡的时间观念,混合多种时间视角:积极过去视角;适度的未来目标视角;适度的享乐视角;同时要尽量少一些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多做“长半衰期”事件,譬如多读经典作品。

要让时间慢下来,体会时间的深度,就要找到并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人生的四种格局是:看不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虽然现在问起“你的理想是什么”,似乎大家都会有点不太好意思。但理想,或者说最高目标,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写下3~5个你未来五年打算达成的目标,拟定一份详述你准备如何去实现它们的计划。

如果只是随波逐流地混日子,五年后再回望,恐怕只有年纪和体重在不断增长,人生无聊而平庸。

若是想把五年作为一个周期来提升自己,那么就要为自己设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久的、踏实的努力,一点一滴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才会不断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精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