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终于进入了2019年。基于过去十年发展的良好状态,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云计算将进入繁荣热潮。来自Gartner的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的全球公有云报告显示,2019年的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将超越2千亿美元,并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速。而国内由于起步较晚,市场渗透率还不高,将拥有跟高的增速。“上云”将成为各类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技术创新和促进业务增长的第一选择甚至前提条件。对于企业而言,更多的不会是上不去云的问题,而是要考虑上哪家云,怎么上云的问题,是如何迁移重构以适配云端的问题,是如何让云更好的服务生产的问题。因此,我们对云的未来理应充满信心,同时也包邮更高的期待。接下来,我们不妨结合企业的需求和云厂商的投入方向,大胆预测未来云计算发展的若干趋势。
趋势之一:云计算将进一步成为创新技术和最佳工程实践的重要载体和试验场。走在时代进步的前沿。
这是得益于云产品本身的SaaS属性,非常适合快速交付与迭代,能够较快地把新产品、新技术推向业界。可以看到,当下的热点技术,从AI与机器学习、IoT与边缘计算、区块链到工程实践领域的DevOps、云原生和Service Mesh,甚至未来感十足的量子计算,都有云计算厂商积极参与、投入和推广的身影。以人工智能为例,不论是前面提到的IaaS中的GPU计算资源的提供,还是面向特定领域成熟模型能力开发(如各类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的API),再到帮助打造定制化AI模型的机器学习平台(如AWS SageMaker、Azure Machine Learning Service,阿里云PAI等),云事实上从各个层面都有力地支持和参与了AI相关技术的发展。就最终效果而言,云上的资源和产品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变得触手可及,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探索成本,也加快了新技术的验证和实际交付,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云在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还保持了某种程度的中立性,对于技术趋势持有普遍包容和适应的态度—最典型的例子某过于容器化和开源框架(Spring Cloud)支持下的云原生架构,他们事实上同部分云端PaaS服务存在竞争关系,甚至有助于用户解除厂商锁定,但云厂商并不会厚此薄彼,而是进行不遗余力的支持与适配,更多的把选择权留给了客户。
趋势之二:云计算将顺应产业互联网大潮,下沉行业场景,向垂直化产业化纵深发展。
随着通用类架构与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对行业客户的不断深耕,云计算自然地渗透进入更多的垂直领域,提供更贴近行业业务与典型场景的基础能力。典型的垂直云代表有视频云、金融云、游戏云、政务云、工业云等。以视频云为例,它是件视频采集、存储、编码转换、推流、视频识别等一系列以视频为核心的技术能力整合为一站式垂直云服务,不仅适用于消费互联网视频类应用的构建,更重要的是配合摄像头硬件和边缘计算节点进军广阔的线下安防监控市场。再如金融云,可针对金融保险机构特殊的合规和安全需要,提供物理隔离的基础设施,还可提供支付、结算、风控、审计等业务组件。可以预计,随着消费互联网红利耗尽,产业互联网将逐步受到重视并兴起,其规模之大、场景之多,将给予云计算厂商极大的发展空间;而云计算作为赋能业务的技术平台和引擎,也非常适合承载产业互联网的愿景,加快其落地与实现。
趋势之三:多云与混合云将成为大中型企业的刚需,得到更多的重视与发展。
当企业大量的工作负载部署在云端、对于云的应用进入深水区之后,新的问题则会出现:虽然云端已经提供相当高的可用性,但为了避免单一供应商出现故障时的风险,关键应用仍需架设必要的技术冗余;另一方面,当业务规模较大时,从商业策略上说也需要避免过于紧密的厂商绑定,以寻求某种层面的商业制衡和主动权。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考虑同时采购多个云厂商的服务并将他们结合起来使用—这将催生多云架构和解决方案的兴起,以帮助企业集中管理协调多个异构环境,实现跨云容灾和统一监控运维等需要。
例如华为云不久前发布了商用级的多云容器平台MCP,可以跨云跨区域的多个容器集群进行统一资源与应用管理,提供一站式的接入、管控和调度能力;在网络基础设施层面,也有如犀思云这样专注于云交换服务的企业,提供云与云、网与网之间的快速互联,帮助多云互联在稳定性延迟等方面达到生产要求。除同时使用多个公有云之外,合规和隔离性要求更高时的另一选择是私有部署云基础设施,并与相应公有云有云专线连接形成混合云架构。从目前市场态势来看,主要有公有云厂商主导的混合云方案和私有云厂商主导的方案两类。个人更看好前者的发展,是因为公有云厂商方案让混合云的私有部分成为了公有云在自有数据中心的自然延伸,提供了与公有云端高度一致的能力和使用体验。此类服务的代表微软的Azure Stack,以及阿里云Apsara Stack,包括之前只专注公有云的AWS终于在re:Invent 2018大会上推出了AWS Outposts,也加入混合架构的行列。
趋势之四:云的生态建设重要性不断凸显,成为影响云间竞争的关键因素。
当某个云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和阶段后,恐怕不能仅仅考虑技术和产品,同样重要的是建立和培育具有生命力的繁荣生态和社区,此为长久发展之道。因为一朵云再大再丰富,也必有覆盖不了的场景和完成不了的事情。这就需要大量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基于云平台提供各类解决方案。此举即方便了用户,又增加了云的粘性,也可保证应用提供商的市场空间,可谓三方共赢。所以在当下各大云平台上,我们都能够找到应用市场和合作伙伴计划,这正是厂商们着力建设的第三方解决方案平台。例如,国内大数据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Kyligence拥有以Apache kylin为核心的企业级大数据OLAP解决方案,通过其Kyligence Cloud套件深度适配了多个云端,先后登录了包括Azure、AWS和阿里云在内的多个云市场与平台。
云生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面向广大开发者、架构师和运维工程师的持续输出、培养和影响。只有赢得广大技术人员的关注和喜爱,才能赢得未来的云计算之仗。我们之所以敢下这个判断,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l 其一,云的采购具有特性特征,不论是Pay-as-you-go还是年单方式,都可随实际项目效果和生产运行情况进行调整,此时一线研发人员和架构师会颇具发言权,可将使用端的实际情况反推值商务决策层面并影响续约;
l 其二,从历史来看,部分较为失败的云上功能,往往是失之于理想化和简单化,或是过多地从管理或宣传视角考虑而忽略了落地细节,最终导致了实操效果受限、口碑下滑甚至无人问津,因此从开发者的角度思考产品设计对于云而言至关重要;
l 其三,如若能培养庞大的技术爱好者和粉丝群体,形成传播效应,相信对应的云服务自然不愁业务的增长,还能进一步收集到更多产品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由上种种,所以当下各大厂商,都开始空前重视开发者关系,并视之为核心竞争力。云厂商们不但努力地建设丰富的文档体系和专业媒体频繁发生,还会积极举办各类论坛和参与业界开发者会议,并新增如Developer Advocate这样的布道师职位,专注于在开发者群体中扩大影响力。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个例子:IBM Cloud(原BlueMix)。总体上IBM云历来相当注重和依赖企业端的庞大销售体系和客户资源,但在赢得开发者和社区方面投入相对不足,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IBM云总显得有些遥远和陌生。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久而久之就难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颓势。恐怕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IBM去年斥资340亿美元巨资收购红帽:IBM不仅仅是看重Red Hat深厚的开源技术积累及其OpenShift云平台,也一定包含了对于其开发者人气和社区基因的考量,可以很好地弥补自身短板。
综上所述,“创新、垂直、混合、生态”这四大趋势,将伴随着云计算走向繁荣。对于云计算的美好未来,已迫不及待。最后的预判:随着云的高度复杂化和差异化,企业会愈发需要面向云端各个层面的解读、判断与帮助,除了第一方厂商支持团队的协助之外,独立的云计算咨询与托管服务会成为新的需求热点—这将催生一个不小的云增值业务市场,即Cloud MSP(Managed Service Provider)。在国外,Cloud MSP已有一定的关注度,Garter也开始为此领域发布观察报告及绘制魔力象限,目前埃森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国内,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如云角信息(已被神州数码收购)、云宿科技、新钛服等厂商中立的云MSP不断出现,且发展势头颇为良好。能否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并形成合理的商业模式,将是决定Cloud MSP这一云衍生行业未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