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前几日,我又重读《古文观止》,此书为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一部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其中收选先秦迄明代散文、拼文222篇,并按年代先后排列。此书所选文章多为代表性的名文佳作,现传世近三百年,一直被人们所爱。

        那天晚上,我读了贾谊的《过秦论》后,便立即想到中学时也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能入当年中学课本之中,必是名篇佳作,然苏洵的《六国论》却未选入《古文观止》之中,而其子苏辙写的《六国论》赫然列在书里,读后,深感观点立意要比之父高远,很有些战国策士之遗风。

        读书到了此处,我的学习仍欲罢不能,因自己很多年来已养成了一个读书习惯,就是喜欢以点带面、顺藤摸瓜,讲究一收拾就是一箩筐。于是便在百度上搜寻,又知苏辙之兄苏东坡也曾写过《六国论》,读后,感觉此文确实不及其父其弟,无论立意,还是气势,都已输了,这难怪苏东坡的这篇《六国论》从来没有人谈起,即使有人搞三篇《六国论》的比较研究,也不会选苏东坡的,而是将明代李桢的《六国论》列入进来,除非谈四篇比较。

      读宋词时,我就是如此,每读一首喜欢的词,便按词牌寻它个千百首,然后通通读了,便已分清词的三六九等,好词要多读、精读,而劣词则要弃之、忘之。记得当年高中时学习数学,我也是采用类似之法,家中所有课外数学题集皆列于书桌之上,每解一道题,便查阅所有题集,寻遍所能寻到的类似之题而解之,这样不但做到了十几本书同时读了,还达到理解题型于心的目的,渐渐地,那十几本数学书也就化作了几十张纸,纸上只记一些数学要点,纵你试题千变万化,我自能够快速解之。这便是书越读越薄的道理。

        这套《古文观止》是38年前父亲送给我的,当年正读初三,我后来喜欢读文言文,就是与它有关。现在,此书上册的装订线早已经断裂,也是因为多年翻阅的缘故,这让我想起“韦编三绝”的典故。看来读书还是要有读破的精神,尽管现在手机屏要比纸张耐磨,但这个精神却是不能丢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