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咏荆轲·君子死知己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记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诗说

士为知己者死,古人之纯粹也若此,今世则未闻有。

是以“其人虽已没”,千年之后豪情壮志仍旧激荡心怀。

一个民族最伟大之处,便是有这种英雄崇拜和信仰,但同时也是它的悲哀和不幸。因为崇拜英雄的民族,往往是多灾多难的民族。所以,中国自古又有多难兴邦的说法。


《咏荆轲》,陶渊明所作。陶公虽是个落拓文人,但还是很崇仰英雄的,胸中自养有一股豪气。除这首诗外,还有读山海经及咏史相关系列诗作,比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大抵是人缺乏什么,便越发向往什么吧。他困顿于田园,虽自得其乐,但人生在世,谁不希望能一展抱负,将胸中所学用之于天下?哎,人在寒窗虽有意,天下滔滔本无情。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来评说,有两点:一是“君子死知己”,二是“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君子死知己,上面已说过,古人的纯粹。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人没有不怕死的,但人生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当必须作出一个选择时,舍生而取义是很正常的,请不要惊讶。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荆轲,还有要离,还有聂政和他姐姐聂嫈……最著名的为义而集体殉葬的是崖山事件。数万学者集体跳海,只为心中最后的净土,只为文化的坚持与信仰。这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性论所不具备的,是推崇个人主义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只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不知道人活着需要尊严。

一种文明,塑造一种人格。在我所知道的民族性格里,还是最喜欢华夏民族的。不仅仅是因为我是汉族人,也不仅仅因为我接受了华夏的文化,并让它深入我的骨髓,还因为它有灵魂——一个干净而完整的灵魂。诸君或许不太认同,会举三纲五常等过去的陋俗来跟我辩论。这并不矛盾的,文化有其本源的一面,也有其被扭曲的一面,在浩浩历史长河里,兼容并包的过程中,有清流肯定也有浊流,有沙土也有垃圾,所以才有正本清源的说法。后世多把宋儒理学那一套当作是华夏族的一切,只盯着那里看,所以也只能看到那里。它博大犹如宇宙星海,你只是看着一颗黯淡的月亮,怎么能就说是认识了星空呢?

扯远了,还是说说荆轲。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相信不知道的人不多。图穷匕首见,功亏一篑。遇人不淑,有勇无谋、匹夫之勇、与有肝胆人共事等等,都跟这个有关。不过有些知道的人可能也不是很多,比如羊左斗荆轲。这个故事是后世文人意淫的吧,记载于“羊左之交”,大家感兴趣自己去翻来看看,蓬歌就不赘言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说:咏荆轲·君子死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