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8

历史的教训以及那些先兆表明,我们的现代文明已开始出现衰败。所有民族似乎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同样的命运、因此历史看起来就是在不断重复。

对我们之前的那些文明的兴起、成长与衰败加以回顾,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在文明诞生之初,一群来源不同的人,因为移民、入侵或占领等原因聚集在一起。他们血缘不同,语言和信仰也不同。使这些人结为整体的唯一共同纽带,是某位首领颁布的法律,而且还是没有完全得到承认的法律。这种混乱的人群有着突出的群体特征。他们短暂凝聚起来,表现出英雄主义的同时,也展现出种种弱点,性情不稳、容易冲动。就是一群变化无常的原始野蛮人。

是时间铸造了自己的作品。环境、种族间的通婚和共同的生活发辉了作用,不各自独立的小群体逐新开始融合,渐渐形成了种医。个有若共园特征和情感的群体。它们在选传的作用让这种科族群体越来越稳固。这群人变成了一个民族,民族有能力摆脱野蛮状态。但是,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断的斗争以及无数次的反复,获得了某种理想后,它才能够完全成为一个民族。这个理想具有什么性质并不十分重要,不管是对罗马的崇拜,是对强盛雅典的仰慕,还是真主安拉的胜利,都足以让种族中获得情感和思想上的统一。

与此同时,一种包含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新文明便诞生了。种族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一些建立丰功伟业不可缺少的素质。尽管它有时仍是鸟合之众,但变幻不定的特征背后,正在慢慢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开始形成的种族禀性。

正是这种禀性决定着一个民族在有限空间范围内的变化,支配着它对机遇的把握能力。

时间在做完它的创造性工作后,马上就开始了破坏的过程。不管神仙还是人,都无法逃脱它的手掌。一个文明在达到一定强盛和复杂程度后,就会停滞不前;而一旦停滞不前了,就注定会进人衰落。这时,它的老年期也就来临。

这个不可避免的时刻,总是以作为种族支柱的理想的衰弱为特征。与理想衰弱相对应的,是由理想激励而发展起来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失去影响力,开始消亡。

随着一个种族的理想逐渐消亡,它日益失去曾使自己强盛的凝聚力。个人个性和智力可以增长,但种族集体的自我意识却会被个人自我意识的过度发展取代,同时伴随着性格的弱化和行动能力的减弱。本来是一个民族、一个联合体、一个整体的人群,最终失去凝聚力变成一群各自为政的个人。这些个人会在某段时间里,仅因传统和制度而被人为地聚集在一起。正是在这个阶段,被利益和欲望弄得四分五裂的人们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在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需要有人来领导,于是国家开始发挥引人注目的影响。

随着古老理想的丧失,这个种族的才华也消失殆尽。这时候,它仅仅是一个个独立个体,一群鸟合之众,回到了曾经的原始状态。失去了统一性也就失去了方向与未来,只存在乌合之众那些临时出现的特性。它所创造的那个文明失去了稳定性,只能随波逐流。这时候,民众成为至上的权力,野蛮风气盛行。只因为久远的历史铸就的外表尚存,它表面上看起来也许仍然华丽,其实内部已然腐朽,成了座随时都可能坍塌的大厦,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场不期而至的风暴。

因为天性对理想的追求本能,导致种族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的魅力消失,衰亡就不可避免一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循环的全部过程。

我的感受:最近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结合着《历史不忍细看》一起来读,发现两本书里的内容可以互相解释、互相补充。历史都是胜利者所书写的,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不能只看它光辉灿烂的一面。朝代的更替就是群体意识的一种体现,虽然看似有了变化,但是骨子里不变的仍然是作为民族的那种情感和精神状态。就像本书中所说的,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从巅峰期开始往下走,然后再继续重复着兴衰荣辱的循环往复,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群体意识的必然本质。

为何本书的作者一再强调,群体的智慧无法跟个人智慧相比,甚至认为个人的智慧在群体中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我认为原因在于群体意识对个人意识的打压和抑制。一旦群体在数量上获得了安全感,就会在情感和情绪上对其产生巨大的鼓动作用,使其在做一些杀人越货、烧杀抢掠的事情时没有良心上的谴责。当然在特殊时期也会促使群体中的个人产生为了民族利益而牺牲的雄心壮志。这是作为个人的时候不会有的冲动和勇气。所以“乌合之众”这个词语在某些时候却实是一个贬义词,但在某些时刻,比如民族存亡之际也会对人产生正面的激励。我想这个应该与民族文化有关。所谓作为个体人人可以成为英雄,但有时群体聚在一起就成了一盘散沙。我认为这与个人信仰和民族大义有很重要的关系,所以国家应该在群体层面上树立良好的群体形象意识和良好的领袖形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