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说改编成电视剧

将电视剧《装台》追完后,又将同名小说读了一遍。

承认自己有成见: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通常都不如原著好看。

文字可以描绘心理,可穷形尽相,洋洋洒洒,上天入地,从外宇宙追溯到内宇宙,而方寸荧幕仅靠演员的表演,后期剪辑,编导的功底,投资方乱给意见,这十八口子乱当家,一部戏要照顾方方面面的感受,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一大杂烩。

于是我看热播剧只看前几集,嫌节奏慢,就去网络里搜索原著一睹为快。那些被我半路放弃的电视剧至今有七八部。

这次倒是耐心将《装台》从头看到尾,因为我喜欢西安的风土人情。小吃,方言,书院街,大雁塔,鼓楼,古城墙,书法,秦腔,还有路灯柱子上的诗词,《装台》还真让我欲罢不能,一定要追到最后一集。

无意中看到网友说原著与电视剧差别很大,还有人断言原著远远不如电视剧。好奇心立即上来,找到后趁着观剧的热乎劲儿没过,也细读了一遍。

读头几章有点失望,获茅盾文学奖的难道就这水平?!叙事手法,框架结构,还有语言无法与陈忠实的《白鹿原》和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相媲美,读到后半部分却品出了滋味。

电视剧开头好看,后面结尾牵强,小说开头没有先声夺人,后面却很精彩。

无法理解电视剧多出来的墩墩那位跳钢管舞女友“手枪”这一角色,感觉就是为秦海璐量身定制似的,此角色可有可无。

高二代也是凭空多出来的一个角色,但生活中的确有这类热爱唱戏,只能跑龙套的小人物,他们或许这辈子都无缘站到舞台中央,成为流光溢彩的光鲜主角。

只是有了高二代,这刁菊花的心理设定就难以让人理解,她在家中如此作的动机是什么?两人领了结婚证,二代却始终没对亲人吐露一句实情,光靠误会推动剧情发展,我的确没看懂。

我喜欢原著关于刁大顺的婚姻生活描写,韩梅的母亲韩兰香才是真正给刁大顺带来幸福的女人,可惜天妒红颜,只给刁大顺昙花一现的短暂幸福时光。蔡素芬“偶遇”刁大顺实际是精心设计好的套,所以她最终会离家出走,一去不复回。

刁大顺活在一种人生使命里,为他人鞠躬尽瘁,肝胆相照,义薄云天。对老师忠孝节义,对大哥养老送终,对韩梅视如己出,对兄弟托付的妻女信守承诺,无怨无悔。

电视剧将《装台》主题的外延无限扩大,父母就是为子女装台,导演编剧为演员装台,似乎有道理。

于是借助刁大顺他们的视角,从戏曲舞台到寺庙法事,民间婚丧嫁娶,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戏里戏外,台上台下,生旦净丑,囊括其中。

电视剧和小说的精华处都是秦腔团《人面桃花》从布景制作,排练到进京演出成功的全过程,戏中戏,画中画,实中有虚,真假莫辨。摄像机镜头对准台前幕后反复切换,引领我们观众自由进出,入戏深,跳戏快。的确看得过瘾。

这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也如《士兵突击》打破我的成见:各有千秋,不分轩轾。

艺术既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按照各自的创作规律,精心创造。改编也未必就要亦步亦趋,但首要前提就是要符合生活自身的情理逻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小说改编成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