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行为分析法简称ABA,是指将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较为细小而又相互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孩子掌握所有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它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这是一种常被用来对有发育障碍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与训练的操作性方法体系。目前,国内外较多地用于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训练。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原理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核心是步骤分解,即分解目标、使用提示帮助、强化、反复练习。
第一、分解目标
顾名思义,分解目标就是把任务(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细小且相对独立的步骤。
在目标的分解时,要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程度的孩子有不同的目标分解,同一程度的孩子可能因为学习的接受方式不同采用不同的目标分解。例如,小豪和华仔两位同学都认识很多的汉字,但是他们掌握汉字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小豪是从认识单字开始,再到认识词语,最后通过字词来读句子;华仔正好相反,他从句子中认识单字,再通过单字学习词语。因此两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步骤分解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在训练中要认真分析孩子的情绪表现及接受程度并做经常性的适度的调整。
设置的目标要可直接用于操作,越细越有效。比如,在教拼图时,第一步是给他两张单色的,但是镶嵌口幅度很明显的图片让他拼,目的是让他将两张
分离的图片通过拼凑合成一张,容易产生成功感,有利于后面的学习;第二步是给他两张颜色差异较大,但镶嵌口仍很明显的图片让他拼,使他开始注意画面有所不同;第三步是给他两张有图案但镶嵌口缩小的图片让他拼,从中将图片和镶嵌口结合起来;第四步是在原有的图片当中增添一张镶嵌口不吻合的图片,让他了解并不是每一张图片都可以拼凑成完整的图片。往下的步骤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
从中可以看出:应用行为分析法把每项技能分成很细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获得成功,尽量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挫折感。训练中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习第二步。
第二、使用提示帮助
孤独症孩子的障碍或异常主要体现在言语发展与沟通、社会交往以及情绪与行为模式等方面。因此要让孤独症孩子认识一种事物,明白一种现象,模仿一个动作,建立一个概念既缓慢又困难,更不要说让孤独症孩子自觉的去学习某一样东西了。这个时候为了促使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的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提示等)帮助。
使用提示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在指令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联系,保证孩子反应的正确性,使强化的目的加以实现。比如认识形容词大小,拿出一个足球和一个乒乓球,让他从中拿出大的球给老师,如果他不理解大小的概念通常的反应都比较随意。这时就必须示范或手把手的提示,指着或拿起足球告诉他“这个球大”,然后再让他依葫芦画瓢完成指令;如果他认识足球和乒乓球,可以语言提示他“足球大,把大的球拿给老师”。
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可能对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通过多次的提示和
训练,他们才能将机械的记忆和操作升华为理解。当你再问他“你要大苹果还是小樱桃”时,他的选择和他的意愿才有可能达成共识。
第三、强化
为了使教学计划的进度顺利有效的进行,就要让孩子在一种即不紧张也不枯燥甚至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习,这就需要训练者在不同时期都应该不断地使用强化,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一开始可以用食物或饮料等初级强化物,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表扬、拥抱等次级强化物。
强化物其实就是孩子的依恋物,它以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经常强化条件反射就会愈来愈巩固,不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消失。所以一旦孩子能够完成指令(即使是提示后完成的),都要对他做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强化。
强化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孩子的脑海中打下这样的烙印“我是因为表现好或者是我回答对了才得到奖励,如果我表现不好或者我的回答是错误的就没有奖励”。强化物可以放在孩子能够看到但不能随意拿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是切忌不要说这样的话“如果你能把这两张图片拼好,我就给你饼干吃”,这样好像是在和孩子讨价还价,主动权给了孩子,让他觉得“我不想拼图,大不了我不吃饼干。”最好是通过孩子在完成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上,让他来接受你的这种操作方式,我们可以这么说“你拼好了图,老师就会奖励你饼干吃”,让他从这句话中建立一种表现好——奖励——吃饼干的经验。
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我们告诉扮演老鹰的孩子“捉到两只小鸡奖励一块曲奇饼,捉到三只小鸡奖励两块曲奇饼,全部捉到(四只)奖励五个果冻”并将强化物放在他能够看到的地方,很明显的“老鹰”非常卖力,并且开始想办法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的捉到更多的“小鸡”。强化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更
愿意配合,更喜欢训练,化被动为主动,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第四、反复练习
因为使用了提示和强化,孩子才愿意反复地进行练习;因为反复练习,孩子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要求后,(比如大肢体动作训练,已经对“踢腿”、“抬腿”“蹲”有了认识,下一步是让他学习“跳”)除了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让他跳)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学过的动作。这样可以使训练不觉得单调,并且有助于他记住学过的内容,同时加强了他对新旧动作的辨别能力。
在反复练习时,还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能够得到泛化,另外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夏天的蔬菜真多》时,在蔬菜里加入几种水果,使他在认识蔬菜的同时,对水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以后教学水果打下基础。
应用行为分析法对于孤独症儿童的作用不亚于拐杖之于盲人、助听器之于聋人。以上只是应用行为分析法的基本轮廓,如何使应用行为分析法更有利于孤独症儿童的学习与康复,有赖于志同道合者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