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读书笔记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学会提问》,说真的,不好看,难以理解。不算太刻意去看和演练。但是某一天,我在看一篇公众文章,我脑海里还是自动会反馈:论据不足以支持论点。这种信息,至少是在实际中还是会有大方向的批判性的思维的形成,确实是有一些效果。

     不过我还是没能形成很好的书本框架脉络,我自己也做了个思维导图(后面附图)。倒是几个印象比较深度的点:

一、词语的明确(书本的第4章)

      在阅读或听演讲的时候,需要了解到抓住一些关键词。看看这一些词语是否是多义词?是否存在歧义?在不同的语境当中,一些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书本里面有一些例子,我就不重复了。(书本的第4章)

二、证据的来源(书本第7~8章)

        书本中列举的证据来源(证据的效力),从个人的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证词、专家意见、个人观察和研究报告等多种来源,但是证据来源的可靠性到底有多少,如果真的跟着作者一样去深入研究,其实会发现确实是有很多的破绽。

         其中,类比给我的触动是比较深的,我就单独列到第三项了。

三、类比的可靠性(书本第8章)

        我们平时看到的文章、演讲,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常使用到类比。因为类比通常非常有说服力的,而作者表达是类比往往会欺骗我们。

      文章表明“类比既能激发深刻的见解的同时又能蒙蔽我们”。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例子,“关于2004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伊拉克战争是个重大的论题。战争的反对者使用了类比,把伊拉克战争比作越南战争。”把伊拉克战争比作越南战争,这个类比不仅旨在解释了伊拉克发生的一切,而且还要引起人民对伊拉克战争的负面影响。

       而战争的支持者,也是使用战争来做类比,但是是将伊拉克战争比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越南战争带来是更多正面色彩。所以这个类比重新建构讨论的框架(表达的方式对伊拉克战争有利)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寻找那些试图通过框架把人们的反应引向一个特定目标去比较,通过去自己评价框架类比,我们就可以避免潜在的、具有欺骗性的类比的误导。

四、可替代的原因(第9章)

        在这一部分文章,我其实蛮质疑的。也有可能是翻译导致的,比如文章分段,类似“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找到更多替代原因”、“唯一的原因,还是原因之一”。在我看来,其实都是在表述同一个事情,就是理由有可能是多个的。

五、数据的可靠性(第10章)

       关于数据这一说法,我个人是蛮认可的,在其他的一些书本中(营销类型),也正是利用了数据的一些巧妙性,去“欺骗”用户,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性。哈哈哈,我只想说,数据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

       作者用了“平均”这个词的例子引入了,平均值的种类和计算方法,不同的种类最后的数字是有偏差的。

       另外的例子就是“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外一个结论”,是利用了数字的反向来做营销策略的。

       一款新的减肥药,调查是100例,只有6例报告是药物的副作用。生产商就利用这个数据,“94%的人服用'肥脂畏'只有有了显著的积极效果……”。这家公司其实就是把一个结论改头换面变成了另外的一个结论了。

六、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该怎么来处理乙问题”(第12章)

       这个办法我觉得也是特别好,其实我们平时在提问的时候也是可以用到这种办法。也是从二分式思维拓展到分散式思维。

        文章里面引用的例子是:“我们要不要关闭市中心的酒吧?自从酒吧开业以来有十几个年轻的大学生深受酒精中毒的折磨了”,很显然这样的答案只能是要或者不要了。但是我们把问题变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深受酒精中毒的折磨”,哪很多可能的解决的方案就会涌入我们的脑海中了。


PS: 简单粗暴的总结,没有深入,也不够完美。但是至少自己坚持了。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提问》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