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5、6个月大时,第一口喊出“爸爸“或“妈妈”,我们夸孩子真聪明。当孩子第一次学会自己吃饭时,我们夸孩子聪明。当孩子考了100分时,我们还是夸孩子真聪明……而这些真的是天资聪慧所导致的吗?
当孩子蹒跚学步时,踉踉跄跄的,摔倒了,哭过了,依然乐此不疲。他们在走出人生的第一步,再慢慢探索后面的步伐时,仅能说明天资聪慧吗?他们有一种对探索的好奇,一种敢于挑战这未知路途的决心,一种必须要成功的思维在作指引。
天赋是天生的吗?
我国古代有个小孩叫方仲永,5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十分有才,被人们冠以“神童”之称呼。没错,方仲永确实是天资聪明,但他的聪明没有为他换回一辈子的成就,因为长大后没有努力,也就没人再听说过他的名字了。
我们耳熟能详的爱因斯坦、达尔文、托尔斯泰小时候都被看作普通的孩子,甚至爱因斯坦三岁多时还不会讲话,九岁时还说话不流利,也因此被同学取笑。但我们却知道他们最终成了一代伟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天赋异禀吗?我想,电灯的发明绝不是偶然的想法,一定是经历过无数科学家的研究和实验才最终得以有我们今天的光明。达尔文一开始只是好奇某粒种子会变魔术般的成长,然后数十年的专心攻读相关书籍,进行数万次观察与试种,再和同僚们一起研究、整理,才有了《物种起源》。《战争与和平》《复活》不也是托尔斯泰多年熟读和研究各书籍,经历人生,熬过无数夜晚才问世的吗?
可能有人天生在某一方面就有着与普通人不一样的能力,但成就天赋的一定需要后续的不断专研与努力的激情,能让这种激情一直持续下去的需要的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指引。
固步自封的思维,会让你觉得自己很牛,但那是真的吗?
现代的中国依然存在重男轻女之思想,大家把这种思想归咎于是受老祖宗的封建思想所致。而说到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上,有没有那么点“封建思想”的影子呢?李明是公司的部门经理,某一天开会开到饭点了,他仍然在那滔滔不绝,同事们都心不在焉、随意附和,但他一看那些人的神情就觉得他们不敬业,他作为一个领导,都没说饿,在这费尽心力的跟他们分享成功经验,他们还这么不上心,心理觉得这些人一点职业精神也没有。人们都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先吃饱饭再开会,也许更有精力去讨论,但李明就不,他正讲得风头正起,不希望自己的思路被打断,自己是领导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散会。
很多时候,我们在取得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时,就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但那是真的吗?我曾经因为协助过部门领导更换制造企业用的ERP,后来进到一家新公司刚好在更换ERP,然后自己就觉得这事难不倒我,就主动请缨,我也热情飞扬,开始工作。但我发现,ERP的上线,不光只是考虑我们这一个部门,还需要协调生产部门、物管部门、销售、采购等部门。当我发现一个数据需改动,打电话仓库,仓库说是采购让这么弄的,打给采购,采购说是计划部做的……我以为他们是在推诿,但又无能为力,只好找我的上级领导求助,没想到领导一个电话,让这些互相推诿的部门又变成互帮互助的兄弟了,很快我的数据就得以修改。
可能有时候,人有先天优势的时候或者取得些许成绩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真比谁谁了不起,但不知道的是,这其实是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在作怪。所以,当我们自我感觉良好时,请自问下:“那是真的吗?”
学会有效的自我审视,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们有时会对别人的了解比自己还多,因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的去成长,更要学会有效的自我审视。《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 德韦克团队研究发现有不少人对自己的表现和能力评估不准确,但大多数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自我评估的准确性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自己的内心思维模式出不来。比如,我看到的一个视频——一个男人扛着一袋米,另一手拖着一个小拖车,对面走过的路人甲,教他把米放在小拖车上,好让其省力些,结果这男人把米放在小拖车后扛在了肩上。我们在某些事情上的执着就像这个男人,一定要在肩上扛着东西才踏实。
怎么去审视自己处于固定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中呢?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关于智力的问题,判断是与否。
你的智力属于比较基本的物质,很难做出很大改变。
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
无论你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
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对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问题1和2属于固定思维模式,3和4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可以自己试着回答。也许你两种都有,但要清楚知道更倾向哪一种。
通常我们不仅在智力、还有生活交际、处事方式上都会展现出一种思维模式。当我们更多的展现固定思维模式,是不是就无可救药了?我们首先得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作出相应改变,就可能成长为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处事的人。
改变自己,成长型思维帮你走出困扰
说真的,就算了解自己了,要真正做出改变还是不容易的事。有句话说得好“改变不了世界,就改自己”,比起改变世界,改变他人,自己作出改变相对更简单些。如何改变呢?
反省自己曾经的思维模式,找出是哪里困扰了我们。
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问题,相信自己是可行的、可发展的。
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和朋友一起说说你的困扰,也可以和困扰我们的人去沟通。
行动起来。做大于思,只有行动起来,我们才能克服困扰。
我国当代书法家张文举从小便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为此,他坚持每天写作500字,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可遗憾的是,多年努力,他从没有片言只语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
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总编寄来的,信里写道:“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过于苍白……不过,从你多年的来稿中,我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
这封信让张文举醍醐灌顶,将他从死胡同里拉了出来.之后,张文举放弃文学,勤练书法,终成著名的硬笔书法家。
莎士比亚原来只不过是替人看管马匹的,剧院中的打杂工而已,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司马迁,西汉著名大史学家。意外横祸,使他身受“腐刑”,但他并没有被逆境击倒。出狱后,以惊人的毅力,忍受残体的折磨,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称之“中国历史之父”。鲁迅曾在日本求学,学医,为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中,唤醒沉睡的人们,弃医从文,终成一代文学家、思想家。
成长型思维给予的是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学习的动力,将挫折视为成长,将成功视为努力过程的副产品。要想“天生我才必有用”,必得要不断修炼自己,遇挫不屈,得功不傲,谦虚平和,方可得“天时、地利、人和”,从而实现自我的“千金散金还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