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苦与读书乐

  我国古代有许多刻苦读书的动人故事,如战国时苏秦“刺股”励学,汉朝匡衡“凿壁”借光,晋朝车胤“囊萤”夜学,宋朝司马光“警枕”苦读,等等,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这些苦学峡闻说明,读书治学也象从事其他任何事业样,要想取得成就,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郭沫若同志有首劝学诗说:“眭步由卑登自高,人生乐趣是多劳。细流不择方为海,粉米团来可做糕。”一分辛劳,一分成果,精神劳动也具有多劳多得的特点。只要苦学深钻,就能获得“人生乐趣”常言道:乐自苦中来。一旦养成了读书习惯,勤学不辍,日积月累,知识就会丰富起来,从而饱尝读书的甜头;甜头一大,读书就会成为一种高尚的嗜好,这时乐趣就更大了。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陆放翁曾作《示儿》诗:“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这种父子相伴的读书之乐,多么令人神往!

  北宋时期,有位著名诗人叫苏舜钦,他住在丈人家时,每晚都要饮一斗酒。他丈人很奇怪,窥探时发现,他正在津津有味地朗读《汉书·张子房传》,每读到精彩处,就痛饮一大杯。丈人大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这个千古有名的“汉书下酒”的故事,并不是说的饮酒之乐,而是说的读书之乐。然而,即使培养了读书的兴趣,甚至成了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不是说,读书就可以不费力气,不需下苦功夫了。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学者,他的治学精神是极其认真严肃的。当时有部古书叫《易经》,内容深奥难懂,孔子晚年读这部书时,一遍读不懂,就读第二遍、第三遍,边读边想,悉心钻研,由于读的遍数多。把串在竹木简上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三次,最后才读懂《易经》。后人用“韦编三绝”这句成语,来赞扬孔子刻苦钻研学问的精神可见,读书的苦与乐,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钻研过程中,少不了要下一番苦功夫,然而对热爱学习的人来说,却并不惧怕这种苦,甚至还感到颇有趣味,特别是读通了一门学问,或攻克了一个难点,解决了一、二个问题,真正有了长进,有了收获,兴趣则更浓。虽苦犹乐,乐在其中,这也可以算作读书的辩证法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苦与读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