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之井荥俞经合

十二经之井荥(yíng)俞(shù)经合


十二正经之井荣输经合.jpg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和八条奇经,十二正经中针灸上经常会用到的重要穴道是井、荥、输、经、合。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经气初出,如水流的源头,所以称“井”;
经气稍盛,如水成的微流,所以称“荥”;
经气渐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称“输”;
经气充盛,如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
经气丰盛,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


2.jpg

一、井荣俞经合
井荣俞经合都是在手肘以下,膝盖以下下针,所以扎五输穴是没什么危险的。五输穴也对应着五行,每个五输穴都有自己的木火土金水五行属性,再根据本经的五行属性衍生出母穴、子穴,针灸上的大原则就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阴经的井荣俞经合分别属性是木火土金水,而阳经的井荣俞经合属性是金水木火土。
除了井荣俞经合的五输穴外,还有络穴、郄穴;其中阳经还有原穴,所过为原,阴经有俞穴没有原穴,俞穴具有原穴同等功能。在络穴、郄穴、原穴上虚症实症都可以治,取决于你用补法还是泻法。

二、原穴、络穴
  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应用:帮助诊察疾病,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治疗脏腑病变。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共十五络: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应用:十二经络穴治疗相表里两经的病变,任督络穴、脾之大络治躯干前后病变。脾之大络还可治全身的关节痛、四肢无力。
原络疗法(主客疗法):大都在阳经上,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如:先肝病(先病者为主)-取肝经原穴太冲(主穴),后胆病(后病者为客)-取胆经络穴光明穴(客穴)。

三、郄xì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个(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应用:从古代开始,急病都是通过郄穴来治的,所以,凡是急性发作的小毛病,您尽管去找郄穴,让它帮您打头阵,肯定没错。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症、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四、背俞穴、募穴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个。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背俞穴与脏腑关系.jpg

应用:治脏腑病变以及与脏腑相关的五官、皮肉、筋脉病变。多用于脏病(从阳引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募穴治本经的慢性病。


墓穴表.jpg

应用:治疗 脏腑病变,多用于腑病(从阴引阳)。
腧墓疗法.jpg

俞、募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法,俞墓疗法,大部分用在内科。如胃痛--中脘配胃俞。如咳,慢性支气管,肺结核,肺炎,可以选肺俞穴+中府穴(肺墓穴)。如心脏病,选心俞穴(另外+肺俞穴和肝俞穴)+巨阙穴(心墓穴)。胃病:中脘穴(墓穴)+胃俞穴。

五、下合穴
  六脏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胃合足三里,大肠合上巨虚,小肠合下巨虚,三焦合委阳,膀胱合委中,胆合阳陵泉。《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
应用:治疗六腑病变。

六、八会穴
  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会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脏会章门(脾经墓穴),腑会中脘(胃经墓穴),气会膻中(心包经墓穴),血会膈俞(膀胱经穴),筋会阳陵泉(胆经合穴),脉会太渊(肺经腧穴),骨会大杼(膀胱经穴),髓会悬钟(胆经穴)。
应用:治疗八种精气有关的病变。

七、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肘膝关节以下。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应用: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如:公孙配内关治心、胸和胃部疾患。胃痛,先公孙配内关,再中脘,足三里;如心脏痛,心肌梗塞,公孙配内关,再下关元、巨阙、天突;若是气喘,还是下公孙、内关,再下肺经的中府、云门、肺俞。

八、交会穴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crossing point)。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应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

1.病在脏取井穴
  病在越深的地方,我们要用井穴,井穴通通在手指或脚趾头的末梢,非常敏感。比如足阳明胃经的井穴叫厉兑,位在第二个脚趾头。井主心下满,临床上,在动脉血管堵塞,针一下去,病人会感觉有个人在里面扫地清洗,速度就是那么快。井穴用一寸针。身上虽有其它穴道可用,但没有井穴好。所谓堵塞,西医讲的动脉血管堵塞,中医是讲心剧烈的疼痛,这个针一下去的时候,痛马上去掉,就是所谓的实症。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井”为地下出泉。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难经·六十八难》讲:“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意义和作用是,井主心下满,阴井属木,内应肝脏。若肝气郁结、脾土受邪,故现心下满,可取井穴治之。临床体会,井穴主治中风率倒,不省人事,癫狂等神志病及一切急性热性疾病。如针少商、商阳点刺出血,以治咽喉肿痛;艾灸大敦,可迅速控制赢痛发作;灸至阴可矫正胎位,灸隐白治崩漏;点刺中冲可使猝然昏倒之中风闭症复神速醒等等。
泄井当泄荥,补井当补合。

2.病变于色取荥穴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黄帝内经指出病在颜色上,青色为肝,红色是心,黄色的脾,肺是白色,肾是黑色。当有颜色的病出现了,一看到发黄是脾病,发红是心脏病,脸色发黑是肾脏病。遇有颜色出现,我们选取穴道的时候用荥穴。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溜为荣”。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刚流出泉源时的细小水流一样。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荣穴,分别为:肺经鱼际、肝经行间、心包经劳宫、肾经然谷、心经少府、大肠经二间、脾经大都、三焦经液门、小肠经前谷、胆经侠溪、胃经内庭、膀胱经通谷。

荥主身热,属火,内应心脏。若心火亢炎,必现身热,可取荥穴治之。凡诸经热病初起,均可取而治之。如疟疾刺小肠经之前谷;掌中发热刺心包经之劳宫;外感肺热引起之咳喘,以刺肺经鱼际等穴。

3.病在时间者取俞穴
  俞穴治时间的病。每一条经都有他的俞穴所在。凡按照时间发病的,如每天晚上十二点起来,病是发在胆经上,取胆经的俞穴。
如果有人每天晚上因发气喘起来,或晚上三点起来,要五点才能睡,我们要下他肺经的俞穴。用俞穴的效果非常好。也可以用荣穴,也有效果。我的方法是:亲人用俞穴,敌人用荣穴,比较痛,两个穴道都有效。
  俞主体重节痛,属土,内应脾脏。脾主四肢,喜燥恶湿,若脾失健运则症现四肢无力,沉重微肿。取治于俞,主治一切肢节疼痛,有通经活络,散瘀止痛之效。如上肢患风湿症,取小肠俞穴后溪,上肢内侧痛痹取大陵,太渊,下肢痹痛取太溪,大钟等。

4.病变于音者取经穴
  声音变了就用经穴治疗,例如感冒声音沙哑等。如果是感冒,声音变了,就用经穴来治疗,每一条经都有它的经穴,声音是从那器官发出来。
  经主喘咳寒热,属金,内应肺脏,外合皮毛以司呼吸。若表邪袭肺,发生寒热咳喘,可取经穴治之。凡各经之疾累及某一脏器时,当取该经之经穴。如肺经失调,症现寒热咳喘,可取本经经穴经渠治之,脾之经脉上连舌本,散舌下。如该经发生的舌本强痛,可取本经经穴商丘疗之;再如三焦之火盛,症现胁痛目赤,大便不通者,可刺泻本经经穴支沟治之,有清三焦热,通腑降逆之效。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难经·六十八难》:“经主喘咳寒热。”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5.病起于饮食取合穴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胀满的病就用合穴。
真正对身体好的是每顿吃完还有一点点饿,一年四季保持一点点饿,七八分饱,这样可以不断的训练你的胃气;治病时候只要病人饿有一点胃气,就救得回来,任何重病的人到后来都是没有胃口。
  至于合穴,《针灸甲乙经》指出,味主秋,常有人味道有问题,包括嗅觉,还有人嘴巴发出金属的味道。如我嘴巴为什么那么甜,我嘴巴为什么那么苦。只要有味道的问题治在合穴。
  合主逆气而泄,属水,内应肾脏。肾开窍于二阴,肾主水。若水积于下或流于肠,则逆气而泄,当取合穴治之。根据“合主逆气而泄”及“经满而血者,病在胃,以饮食不节病者取合”的原则,可知合穴主治一切胃肠病与慢性病,有健脾益胃,扶正培土之功。如足三里统治胃肠疾患;曲池治肠疾;尺泽调理肺气;少海用于癫狂;阴陵泉功能健脾利水等。
  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六十八难》又曰:“合主逆气而泄。”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
6.五脏不平衡时用原穴
五脏不平衡的时候用原穴,原穴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通过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比如,颈椎病是肺气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这时我就用白参片贴肺经两侧原穴太渊的方法来大补肺的元气。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7.募穴
  经穴分类名。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如胃痛--中脘配胃俞。

灵枢一说:冬刺井,春刺荣,夏刺俞,长夏刺经,秋刺合。
难经又一说:春刺井,夏刺荣,长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现以灵枢为正,不可不辩。
内经说:十二经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又说:迎而夺(泻)之,随而济(补)之。
又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然用针需掌握配穴规律,对五俞穴主病的运用,则需按证循经、按经取穴,始有方向。此就十二经症候群的五俞穴运用分述如下:
(一)脉浮,病人喘咳,洒渐寒热,脐右有动气,按之牢痛,此为肺经病。若心下满刺少商(井),身热刺鱼际(荥),体重节痛刺太渊(俞),喘嗽寒热刺经渠(经),逆气而泄刺尺泽(合)。

(二)脉浮,病人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为大肠经病。若心下满刺商阳(井),身热刺二间(荥),体重节痛刺三间(俞),喘嗽寒热刺阳溪(经),逆气而泄刺曲池(合),又总刺合谷(原)。

(三)脉浮缓,病人面黄善嗌,善思、善咏,此为胃经之病。若心下满刺厉兑(井),身热刺内庭(荥),体重节痛刺陷谷(俞),喘嗽寒热刺解溪(经),逆气而泄刺足三里(合),又总刺冲阳(原)。

(四)脉浮缓,病人腹胀满,食不消,怠情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为脾经病。若心下满刺隐白(井),身热刺大都(荥),体重节痛刺太白(俞),喘嗽寒热刺商丘(经),逆气而泄刺阴陵泉(合)。

(五)脉浮洪,病人烦心,心疼,掌中热而哕,脐上有动气,此为心经病。若心下满刺少冲(井),身热刺少府(荥),体重节痛刺神门(俞),喘嗽寒热刺灵道(经),逆气而泄刺少海(合)。

(六)脉浮洪,病人面赤,口干、喜笑,此为小肠经病。若心下满刺少泽(井),身热刺前谷(荥),体重节痛刺后溪(俞),喘嗽寒热刺阳谷(经),逆气而泄刺小海(合),又总刺腕骨(原)。

(七)脉沉迟,病人面黑,善恐喜欠,此为膀胱经病,若心下满刺至阴(井),身热刺通谷(荥),体重节痛刺束骨(俞),喘嗽寒热刺昆仑(经),逆气而泄刺委中(合),又总刺京骨(原)。

(八)脉沉迟,病人逆气,小腹急疼,泄利下量,足胫寒而逆,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为肾经病。若心下满刺涌泉(井),身热刺然谷(荥),体重节痛刺太溪(俞),喘嗽寒热刺复溜(经),逆气而泄刺阴谷(合)。

(九)脉浮,病人头晕目眩,喜乐不休,胸助苦满,郁郁微烦,此为心包络经病。若心下满刺中冲(井),身热刺劳宫(荥),体重节痛刺大陵(俞),喘嗽寒热刺间使(经),逆气而泄刺曲泽(合)。

(十)脉浮弦,病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水道不利,此为三焦经病。若心下满刺关冲(井),身热刺液门(荥),体重节痛刺中渚(俞),喘嗽寒热刺支沟(经),逆气而泄刺天井(合),又总刺阳池(原)。

(十一)脉弦,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为胆经之病。若心下满刺窍阴(井),身热刺侠溪(荥),体重节痛刺足临泣(俞),喘嗽寒热刺阳辅(经),逆气而泄刺阳陵泉(合),又总刺丘墟(原)。

(十二)脉弦,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为肝经之病。若心下满刺大敦(井),身热刺行间(荥),体重节痛刺太冲(俞),喘嗽寒热刺中封(经),逆气而泄刺曲泉(合)。

《标幽赋》说:“交经望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寻”。所以,用针不是单纯拘泥于某病取某穴,或某穴一定治某病上,旨在按照规律,配用有方。

五腧穴歌诀
1、 肺经: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2、 大肠: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3、 胃经: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4、 脾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5、 心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6、 小肠: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7、 膀胱: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合。
8、 肾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9、 心包: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10、 三焦: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11、 胆经: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12、 肝经: 大墩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二经之井荥俞经合)